魏纪七
公元246年
春天,二月,吴国车骑将军朱然侵犯柤中,杀害、掳掠数千人后离去。
幽州刺史毋丘俭因为高句骊王位宫多次侵犯叛乱,便率领各军前去讨伐他。位宫战败逃走,毋丘俭于是屠戮了丸都,斩杀、俘获的敌人数以千计。高句骊的大臣得来多次劝谏位宫,但是位宫不听,得来叹息说:“很快就会看到这里长满蓬蒿了。”于是绝食而死。毋丘俭命令各军不得破坏他的坟墓,不得砍伐他坟旁的树木,并将他的妻子儿女全都释放遣送了回去。位宫单独带着妻子儿女逃窜,毋丘俭率军返回。不久,又再次进攻高句骊,位宫于是逃奔到买沟。随后,毋丘俭派遣玄菟太守王颀前去追击他,一直追过沃沮一千多里,到达肃慎氏的南界,刻石记功后才返回,此次诛杀、收纳的人口有八千多。论功行赏时,被封侯的有一百多人。
秋天,九月,吴王任命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并把荆州分为两部分:任命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统领右部,管辖从武昌以西到蒲圻的地区;任命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统领左部,代替陆逊镇守武昌。
本年,蜀汉实行大赦。大司农河南人孟光在众人中责备费祎说:“大赦这种办法,是偏私不公正的措施,不是清明时代所应有的。只有到了国家衰败困窘到极点,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可以暂且施行。如今主上仁慈贤明,百官称职,哪里有什么紧急情况,却多次施行这种非同寻常的恩典,来惠及那些为非作歹的恶人呢!”费祎只是恭顺地道歉,显得局促不安而已。
当初,丞相诸葛亮在世时,有人说他吝惜大赦,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要靠大的德行,而不是小恩小惠,所以匡衡、吴汉都不希望实行大赦。先帝也说过:‘我在陈元方、郑康成之间交往,常常听到他们讲述治理乱世的道理,内容很详尽,却从来没说过要实行大赦。像刘景升、刘季玉父子,每年都实行大赦,这样做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因此蜀国人称赞诸葛亮的贤明,知道费祎比不上他。
对此,陈寿评论说:诸葛亮治理国政,多次发动军事行动却不随意实行大赦,不也是很高明吗?
这时,吴国人认为大钱不方便使用,于是停止铸造和流通。
汉后主任命凉州刺史姜维为卫将军,让他与大将军费祎一同兼任录尚书事。汶山郡平康县的夷人反叛,姜维率军讨伐平定了叛乱。
汉后主多次外出游览观赏,增加歌舞乐工的人数。太子家令巴西人谯周上疏劝谏说:“从前王莽败亡后,天下豪杰纷纷起兵争夺帝位,有才智的人所期望归附的人,未必是看他势力的大小,而只看他德行的厚薄。当时更始帝、公孙述等人的势力大多已经很强大了,然而他们无不放纵**,懒于做善事。世祖(刘秀)刚进入河北时,冯异等人劝他说:‘应当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于是世祖致力于审理冤案,崇尚节俭,河北地区的百姓无不歌颂赞叹,他的名声传播到四面八方。于是邓禹从南阳前来追随,吴汉、寇恂向来不认识他,也起兵帮助他,其余的人闻风仰慕他的德行,邳肜、耿纯、刘植等人,甚至带着病、背着棺材,扶老携幼前来归附,数不胜数,所以世祖能由弱变强,成就帝王大业。等到了洛阳,他曾经想稍微外出一下,铫期便进谏,他立刻就带人返回。等到颍川发生了盗贼叛乱,寇恂请求世祖亲自前往面对盗贼,世祖听到后立刻动身。所以不是紧急的事务,想稍微外出都不敢;至于紧急事务,想苟且偷安都不肯。帝王想做善事就是这样!所以《左传》说:‘百姓不会白白归附。’确实是因为德行是首要的。如今汉朝遭遇厄运,天下分为三国,这是有雄才大略的人渴望归附贤主的时候。我希望陛下再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以符合人们的期望。况且侍奉宗庙,是用来率领百姓尊崇君主的,如今四季的祭祀有时不去参加,而池苑的游览却有时还在进行,以我的愚钝,私下里感到不安。肩负着忧虑和责任的人,没有闲暇尽情享乐,先帝的遗志还没有实现,实在不是尽情享乐的时候。希望陛下减少乐官、后宫的人数,凡是要增建的宫殿设施,只去修缮先帝所建造的,向下给子孙树立节俭的榜样。”很可惜,汉后主没有听从。
公元247年
春季,正月,吴国的全琮去世。
二月,发生了日食。
当时,魏国尚书何晏等人依附曹爽,喜欢变更国家法度。面对这种情况,太尉蒋济上疏说:“从前大舜辅佐治理天下,警戒结党营私;周公辅佐朝政,对结党之事十分谨慎。国家的法度,只有闻名于世的大才,才能确立纲纪并流传后世,哪里是中等以下的官吏所应该轻易改变的呢!随意改变国家法律最终对治理国家没有益处,只会伤害百姓。应当让文武大臣各自坚守职责,以清廉公正为表率,这样祥和之气、吉祥征兆就会感应而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