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03章 孔明平蛮文帝崩,出师表奏北伐起

魏纪二

公元225年

春季,二月,魏文帝下诏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从皇帝车驾,督察各路军队,总领随驾的尚书台事务;任命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督查后方的文书工作。三月,魏文帝前往召陵,开通讨虏渠;乙巳日,返回许昌。

并州刺史梁习讨伐轲比能,大败鲜卑军。

这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军队讨伐雍闿等人,参军马谡送了他几十里路。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这件事已经很多年了,现在仍希望你能再给我一些好的建议。”马谡想了想说:“南中地区依仗地势险要、路途遥远,长期以来并不服从我们的管理。即使今天打败他们,明天他们还会反叛。如今您正倾尽全国之力北伐对付强大的敌人,他们知道朝廷内部兵力空虚,反叛的时间只会更快。如果要杀光他们的残余势力来消除后患,这样既不符合仁者的情怀,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用兵的道理,还是以攻心为上策,攻城为下策;以心理战为上策,以兵力交锋为下策,希望您能让他们真心的归顺朝廷。”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马谡是马良的弟弟。

辛未日,魏文帝率领水军再次征伐吴国,群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宫正鲍勋劝谏说:“朝廷的军队多次征伐却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就是因为吴、蜀两国唇齿相依,凭借山水险阻,有难以攻克的地势。往年龙舟在江上飘荡,被困在南岸,陛下身处险境,臣下们吓得胆战心惊,当时宗庙几乎倾覆,这是百代的警戒。如今又劳师动众袭击远方,每天耗费千金,中原地区空虚消耗,白白让狡猾的敌人炫耀他们的威势,我私下认为这计策不可行。”魏文帝听后就很生气,将鲍勋降职为治书执法。鲍勋是鲍信的儿子。夏季,五月,戊申日,魏文帝前往谯县。

这年,吴国丞相北海人孙劭去世。起初,吴国要设置丞相,众人就推举张昭担任丞相一职,吴王说:“如今正是多事之秋,丞相职责重大,这不是用来优待他的方式。”等到孙劭去世后,百官再次推举张昭,吴王说:“我难道是对张昭有吝啬吗!担任丞相事务繁杂,而这位先生性情刚直,他的建议如果不被采纳,心里就会产生怨恨,这不是对他有益的事。”六月,吴王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顾雍为人话少,举止得当,吴王曾感叹说:“顾君不说话,一说话必定能够切中要害。”到了宴饮欢乐的时候,侍从们担心酒后失言,而顾雍总能察觉这种情况,因此大家才不敢放纵。吴王也说:“顾公在座,真让人不快乐。”他就是这样令人敬畏。起初担任尚书令时,被封为阳遂乡侯;授封侯位后回到官署,家人都不知道,后来听说了这事,感到很是惊讶。等到担任丞相后,他所选用的文武将吏,都是根据他们的才能任用,心中没有半点偏见。时常访问民间情况和政务适宜之处,总是秘密上报。如果建议被采纳施行,就归功于皇上;如果不被采用,始终不泄露出去。吴王因此很敬重他。但在朝廷上陈述事情时,言辞神色虽然和顺,却能够坚持正确的意见;军国大事的得失,除非当面拜见吴王,否则从不说起。吴王常令中书郎到顾雍那里咨询事情,如果符合顾雍的心意,事情便可以施行,然后就和中书郎反复研究讨论,并设酒食招待;如果不合心意,顾雍就脸色严肃,沉默不语,什么也不安排。中书郎回去就把这种情形告诉了吴王,吴王说:“顾公高兴,说明事情合适;他不说话,说明事情不妥当,我应当重新考虑。”长江边的将领们,都想立功报效国家,所以多次陈述有利的时机,主张偷袭敌军。吴王拿这事询问顾雍,顾雍说:“我听说兵法以贪图小利为戒,这些人所陈述的,是想求取功名而为自己谋利,并不是为国家着想。陛下应当禁止,如果不能耀武扬威、削弱敌人,就不应该听从。”吴王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意见。

此时,利成郡士兵蔡方等人反叛,杀死了太守徐质,推举同郡人唐咨为首领,魏文帝下诏命屯骑校尉任福等人讨伐平定了叛乱。唐咨从海路逃到吴国,吴人任命他为将军。

秋季,七月,魏文帝立皇子曹鉴为东武阳王。

此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已经到达南中,所到之处都取得了胜利。诸葛亮从越巂郡进入,斩杀了雍闿和高定。派庲降督益州人李恢从益州郡进入,门下督巴西人马忠从牂柯郡进入,他们攻破各县后,再次与诸葛亮会合。孟获收集雍闿的残余部众抵抗诸葛亮。孟获向来被夷族和汉族民众信服,诸葛亮悬赏活捉他,捉到后,让他在军营阵垒之间参观,还问道:“这支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之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才会失败。如今承蒙允许参观军营阵垒,要是只是这样的话,那打败你们就很容易。”诸葛亮笑了,放他回去再必交战。七次放他,七次活捉,诸葛亮还要放孟获,孟获却停下不走了,言辞真诚说:“您有天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诸葛亮于是到达滇池。最终,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都被平定,诸葛亮就地任用当地首领为官。有人劝谏诸葛亮,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来官员,就必须要留下军队,军队留下却没有粮食供应,这是第一个难处;加上夷族刚刚遭受战争创伤,父兄战死,留下外来官员却没有军队保护,必定会酿成祸患,这是第二个难处;再者,夷族多次有废杀官员的罪行,自己顾虑与朝廷的嫌隙深重,若留下外来官员,他们肯定不会死心塌地的,这是第三个难处。如今我想做到不留军队,不运送粮食,却能大致确立法纪,让夷族和汉族大致安定罢了。”诸葛亮于是收纳当地俊杰孟获等人作为官属,拿出他们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供给军队和国家使用。从此开始,直到诸葛亮去世,夷族再也没有反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