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的青衣江湾,褪去了盛夏的浓烈绿意,换上了一层温暖的金黄。生态湖的荷叶虽已枯萎,却仍挺着残茎倒映在澄澈的水中,岸边的银杏树叶随风飘落,铺成一条金色的小径,偶尔有候鸟成群掠过,朝着南方温暖的湿地迁徙;园子里的菊花竞相绽放,黄的、白的、紫的,为深秋增添了几分生机。陈守义站在攻坚期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5 全球生态治理攻坚期突破方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北美五大湖治理、地中海湿地修复的标记已用深绿色标注 “攻坚见效”,而非洲板块上,“刚果盆地雨林生态” 一栏却被醒目的红色警报覆盖,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非洲刚果盆地雨林非法砍伐加剧,刚果(金)、刚果(布)、喀麦隆边境区域雨林消失面积达 6800 平方公里,230 种动植物濒临灭绝,俾格米人部落传统栖息地缩减 75%”。
“陈叔!刚果盆地雨林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深蓝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银杏叶的碎屑,他急促地调出屏幕画面 —— 刚果(金)境内的雨林边缘,成片的参天大树被拦腰砍断,树干堆积在卡车旁,地面留下密密麻麻的树桩,几只大猩猩在树桩间焦躁地徘徊,找不到可栖息的树冠;刚果(布)的雨林深处,非法采矿点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河水浑浊发黑,岸边的植被成片枯死,鳄鱼、河马等水生动物不见踪迹;喀麦隆的俾格米人部落聚居地,原本环绕部落的雨林已变成裸露的荒地,部落族人正背着行囊,准备迁往更远的雨林深处,脸上满是无奈与不舍。
陈守义接过平板,手指快速滑动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的实时数据:过去一年,刚果盆地雨林非法砍伐量较往年增加 45%,其中 80% 的砍伐用于木材走私和采矿用地扩张;刚果(金)的雨林碳汇能力下降 38%,刚果(布)的河流污染指数超出安全标准 12 倍,喀麦隆的俾格米人部落已有 1200 人因失去栖息地被迫迁徙;依赖雨林生存的非洲象、黑猩猩等物种数量减少 60%,部分珍稀树种如非洲紫檀、桃花心木已濒临灭绝。“当地的雨林保护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秋景,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刚果盆地雨林的残破景象。
“刚果(金)、刚果(布)、喀麦隆三国已组织人员开展反非法砍伐和雨林补种,但三国的执法力量有限,非法砍伐者多携带武器,执法人员难以有效制止;雨林补种采用单一树种种植,成活率不足 20%,而且缺乏幼苗培育技术,幼苗在运输途中因高温高湿大量腐烂;三国还因雨林保护责任划分存在分歧,刚果(金)认为刚果(布)的采矿污染是主因,刚果(布)则指责喀麦隆的木材走私更严重,治理工作陷入僵局,” 小满调出三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三国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智能雨林保护技术和跨区域协同方案,特别提到想借鉴北美五大湖治理中‘传统智慧 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刚果盆地的俾格米人、班图人有独特的雨林管理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雨林设备测试的机械运转声:“赵叔,立刻组建刚果盆地雨林生态保护团队,把中国西双版纳的智能反盗伐技术和东南亚的雨林育苗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高温高湿适配模块’和‘非洲部落传统管理适配单元’,刚果盆地全年高温多雨,设备必须能抵御霉菌侵蚀和蚊虫破坏。用‘非洲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援非医疗队的运输船队,务必在 168 小时内抵达刚果(金)金沙萨港。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北美五大湖治理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热带雨林生态的植物学、动物学专业学员,这既是攻坚期的突破任务,也是‘热带雨林保护’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刚果盆地的生态系统比北美五大湖更复杂,比如雨林的垂直分层生态结构、三国的法律政策差异、俾格米人的‘游牧采集’传统与现代保护的协调,这些都是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而且刚果(金)侧重反非法砍伐,刚果(布)关注采矿污染治理,喀麦隆则优先保障部落生存,三国的治理重点不统一,协调难度会更大。”
“刚果盆地雨林是‘地球第二肺’,占全球热带雨林面积的 20%,一旦大规模消失,不仅会导致全球碳汇能力下降,还会引发非洲中部的气候异常,比如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多,” 陈守义的语气坚定,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让技术团队在转运途中对智能雨林设备进行‘刚果盆地专属改造’,比如优化反盗伐设备的红外监测灵敏度,适应雨林茂密的植被环境;迭戈团队带上多语言智能翻译设备,邀请俾格米人部落首领莫洛、班图人长老卡隆担任生态顾问,他们世代生活在雨林,掌握着‘雨林寻路’‘植物药用’等传统智慧,能帮我们化解文化冲突,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治理方案。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推动三国建立‘刚果盆地雨林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我们需要形成‘智能反盗伐 传统管理 跨区统筹’的立体保护网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