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青衣江湾,融雪在柳树枝头凝成晶莹的水珠,滴落时与远处元宵灯会的锣鼓声交织,将新春的热闹与全球生态治理的生机揉作一团。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的新周期项目启动广场,望着陆续集结的跨域攻坚团队 —— 来自六大洲 42 个成员国的 800 名专家、技术人员,正有序领取标有 “2029 新周期重点项目” 的任务手册,手册封面 “地球与深海纽带” 的图案,象征着新周期 “聚焦深海治理、赋能新成员、深化全球协同” 的核心理念。他手里攥着的 “新周期项目落地总方案”,详细规划了 “深海项目攻坚”“新成员培育”“机制升级” 三大板块,每一项都标志着江湾主导的全球生态研学从 “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向 “命运共同体” 的跨越。
“陈叔!深海微塑料智能收集机器人的海试成功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跑来,屏幕上的 “全球深海生态治理平台” 正显示着海试数据:“在菲律宾海沟 5000 米深海区域,机器人成功收集微塑料 30kg,AI 溯源模型同步定位 2 处深海污染源(深海采矿区、远洋货轮排污口),设备耐压性、作业效率均超设计标准!”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 “2029 新周期项目动态管理系统”—— 系统已通过 “生态紧迫性 技术成熟度 协同价值” 三维模型,将 12 个重点项目分为一级(深海微塑料治理、巴拿马运河生态治理)、二级、三级,其中一级项目资源倾斜比例达 60%,且支持根据实时数据(如深海污染扩散速度)动态调整优先级。“立刻将海试结果推送至各深海项目团队,” 他指着屏幕上的菲律宾海沟标识,“另外,把新成员巴拿马、埃塞俄比亚的赋能培育方案整理成手册,下午的启动大会要用,让新成员直观看到联盟的支持力度。”
两人走进联盟的新周期指挥中心时,里面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 老张带着技术团队在调试 “深海设备智能适配系统”,屏幕上实时模拟不同深海压力下设备的运行参数;赵叔的新成员培育团队在整理 “新成员成长档案”,为巴拿马、埃塞俄比亚量身定制技术培训、项目实践计划;小林的协同机制团队在搭建 “跨域协同数字孪生平台”,可实时还原全球重点项目的协同场景;王奶奶推着装满 “荷花糯米糕” 的餐车,正给工作人员分发早餐,车身上 “Global Ecological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的英文标识,让不同大洲的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暖意。
“守义、小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马丁先生刚到,他想现场考察深海机器人的技术细节,” 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珠,递过来一份技术参数表,“还有埃塞俄比亚代表,带着东非大裂谷生态监测数据,想申请将‘东非大裂谷生态智能保护’纳入新周期二级项目,咱们得组织专家评估可行性。”
“我带马丁先生去深海技术展示区,” 小满立刻接过接待任务,“陈叔您对接埃塞俄比亚代表,把项目评估的指标、流程整理成手册,重点标注高原生态项目的适配要点。”
陈守义走到新周期项目评估区时,埃塞俄比亚代表正指着东非大裂谷生态图谱,介绍当地的治理困境:“大裂谷周边的草原沙漠化速度达每年 10 公里,湖泊水质因农业污染恶化,传统监测手段难以覆盖广阔区域,急需跨域智能方案。”
“咱们先将草原沙漠化数据、湖泊水质数据输入‘新成员项目评估 AI 模型’,” 陈守义操作着系统界面,“系统会结合东非的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新成员技术基础(需基础培训支持),生成项目优先级评分,若≥80 分可纳入二级项目,预计 1.5 小时内出结果。”
埃塞俄比亚代表兴奋地记录:“有了联盟的定制化评估机制,东非大裂谷的生态保护再也不用‘从零起步’了!期待项目启动后,能守护好这片独特的生态区域!”
第一环节:2029 新周期重点项目落地(分四组开展)
组 1:全球深海微塑料智能治理项目(老张 45 名中外海洋、AI 专家)
老张带着专家在菲律宾海沟、北大西洋深海平原、南印度洋中脊及联盟跨域指挥中心,启动 “全球深海微塑料智能治理” 攻坚项目,构建 “深海监测 - 智能收集 - 精准溯源 - 生态修复” 一体化跨域智能体系:
1. 深海微塑料智能监测网络建设
多类型深海监测设备研发与部署:研发 3 类 “深海微塑料智能监测设备”,适配不同深海场景:
深海固定监测站(搭载压力传感器、微塑料浓度检测仪,可承受 米深海压力,数据每 6 小时上传 1 次,误差≤0.05mg/L),在菲律宾海沟、北大西洋深海平原部署 20 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