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过后的青衣江湾,冰面在阳光下泛着凛冽的光泽。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的年度复盘大厅,望着屏幕上滚动的 “全球生态治理年度效能图谱”—— 六大洲 38 个成员国的跨域项目数据以动态线条交织,全年生态改善率 25%、技术适配成功率 95%、社区满意度 92%,每一条数据都凝结着全球守护者的智能化协作努力。他手里攥着的 “年度复盘与新周期规划方案”,详细规划了 “成效总评”“机制优化”“项目筹备” 三大板块,每一项都标志着江湾主导的全球生态研学从 “通用范式” 向 “长效发展引擎” 的跨越。
“陈叔!年度治理效能 AI 评估模型的最终结果出来了!”
小满顶着寒风快步跑来,平板电脑屏幕上的 “全球生态治理效能评估系统” 正显示着综合得分:“全年跨域项目综合效能 91 分(满分 100),其中生态效益 93 分、经济收益 89 分、社会影响 92 分,三大维度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仅‘跨域协作风险防控’单项得分 82 分,需在新周期重点优化!”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 “效能评估明细”—— 系统已自动识别出跨域协作中的 3 类风险点:极地 - 海洋数据融通延迟(最长达 15 秒)、非洲干旱区设备维护响应慢(平均 48 小时)、南美雨林项目争议调解周期长(平均 20 天),并生成针对性优化建议。“立刻将评估结果推送至各成员国代表,” 他指着屏幕上的风险点标识,“另外,把新周期‘新兴生态问题攻坚计划’整理成手册,下午的全球成员国大会要用,让各国代表直观看到联盟应对新挑战的决心。”
两人走进联盟的年度复盘大厅时,里面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 老张带着技术团队在调试 “年度风险防控模拟系统”,屏幕上正模拟极地冰盖消融加剧对跨域项目的影响;赵叔的机制优化团队在整理 “跨域协作风险防控手册”,每个风险点都标注预警阈值、应对流程、责任主体;小林的新周期筹备团队在布置 “新兴生态问题展”,墙上挂满了微塑料污染、极端气候频发的监测数据与攻坚方案;王奶奶推着装满姜枣奶茶的保温车,正给工作人员分发饮品,车身上 “Long-Term Ecological Governance” 的英文标识,让不同大洲的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暖意。
“守义、小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马丁先生刚到,他想提前查看年度效能评估的核心数据,” 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珠,递过来一份数据摘要,“还有东南亚的代表,带着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监测数据,想申请将‘海洋微塑料智能治理’纳入新周期一级重点项目,咱们得组织专家评估可行性。”
“我带马丁先生去数据中心看详细报告,” 小满立刻接过接待任务,“陈叔您对接东南亚代表,把新周期项目申报的评估指标、优先级规则整理成手册,重点标注新兴生态问题的加分项。”
陈守义走到新周期项目评估区时,东南亚代表正指着海洋微塑料监测图谱,介绍当前的治理困境:“东南亚近岸海域微塑料浓度已达 0.5mg/L,远超安全阈值 0.1mg/L,传统人工清理效率低,且难以追溯污染源,急需智能化跨域治理方案。”
“咱们先将微塑料浓度数据、海域洋流数据输入‘新兴问题评估 AI 模型’,” 陈守义操作着系统界面,“系统会分析污染扩散速度、治理难度、社会影响,生成项目优先级评分,若得分≥85 分即可纳入一级重点项目,预计 1 天内输出结果。”
东南亚代表兴奋地记录:“有了联盟的新周期规划机制,海洋微塑料这类新兴问题再也不用‘排队等待’治理了!期待项目启动后,能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新方案!”
第一环节:全球生态治理智能化年度成效总评(分四组开展)
组 1:年度生态改善成效总评组(陈守义 45 名中外生态、AI 专家)
陈守义带着专家从 “生态修复”“生物保护”“气候适应” 三个维度,对全球 38 个成员国的年度生态改善成效进行量化总评,采用 “AI 自动评估 跨域专家复核 第三方审计” 的三级评估机制:
1. AI 自动评估(核心指标 8 项)
水质治理成效:AI 系统提取全球合作水域的监测数据(2027 年 1-12 月),水质达标率从 78% 提升至 93%,其中 Ⅱ 类以上水质占比 68%(去年 52%),COD 平均去除率 75%(标准 70%),氨氮平均去除率 72%(标准 65%),总磷平均去除率 68%(标准 60%),该项得分 93 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