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青衣江湾,融雪在柳树枝头凝成晶莹的水珠,滴落时与远处元宵灯会的锣鼓声交织,将新春的热闹与全球生态研学的生机揉作一团。清晨六点,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研学协作联盟的新周期启动广场,望着陆续集结的跨洲项目团队 —— 来自六大洲 38 个成员国的 500 名专家、技术人员,正有序领取标有 “2026 跨洲重点项目” 的任务手册,手册封面 “地球与生态纽带” 的图案,象征着新周期 “智能化协作、差异化支持、全球化共赢” 的核心理念。他手里攥着的 “新周期总方案”,详细规划了 “跨洲项目推进”“基金扩容”“平台迭代” 三大板块,每一项都标志着江湾主导的全球生态研学从 “机制固化” 向 “智能化治理” 的跨越。
“陈叔!全球协作数字平台 3.0 的智能匹配功能测试成功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跑来,屏幕上的 “跨洲项目智能协作系统” 正显示着匹配结果:“南极科考站的‘极地冰盖生态监测’项目,系统自动匹配到欧洲分中心的耐寒技术支持、江湾的 AI 预测模型、南美分中心的物流资源,形成完整协作方案,匹配准确率达 98%,比人工匹配效率提升 3 倍!”
陈守义接过平板,指尖划过 “新周期项目热力图”—— 极地监测、雨林修复、草原治理等 15 个跨洲重点项目,已按 “生态紧迫性、区域影响力、技术可行性” 优先级标注,其中 “亚马逊河雨林生态廊道建设”“非洲萨赫勒地区沙漠化防治” 被列为一级优先级项目,资源倾斜比例达 40%。“立刻将匹配方案推送至各参与方,” 他指着热力图上的一级项目标识,“另外,把全球生态治理基金的差异化资助方案整理成手册,下午的新周期启动大会要用,让发展中国家代表直观看到联盟的支持力度。”
两人走进联盟的新周期指挥中心时,里面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 老张带着技术团队在调试 “跨洲项目智能监控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各项目的资源到位情况、进度节点;赵叔的基金管理团队在整理 “差异化资助清单”,针对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项目,标注资助比例(最高 80%)、还款宽限期(最长 5 年);小林的标准团队在更新 “跨洲标准数据库”,新增极地冰盖监测、沙漠化防治等专项标准;王奶奶推着装满 “荷花糯米糕” 的餐车,正给工作人员分发早餐,车身上 “Intelligent Glob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的英文标识,让不同大洲的参与者都能感受到细致的关怀。
“守义、小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马丁先生刚到,他想提前查看全球生态治理基金的扩容细节,” 老张擦了擦额角的汗珠,递过来一份基金章程,“还有非洲萨赫勒地区的代表,带着沙漠化防治项目申请一级优先级支持,想请咱们的专家评估项目可行性。”
“我带马丁先生去基金管理中心,” 小满立刻接过接待任务,“陈叔您对接萨赫勒代表,把项目优先级评估的指标、流程整理成手册,重点标注生态紧迫性的量化标准。”
陈守义走到新周期项目评估区时,萨赫勒代表正指着沙漠化卫星地图,介绍当地的生态困境:“萨赫勒地区每年沙漠推进速度达 15 公里,农田被吞噬、牧民失去生计,我们想借鉴江湾的‘生态沟渠 耐旱植物’技术,却缺乏资金和技术团队,急需联盟一级优先级支持。”
“咱们先对项目进行生态紧迫性评估,” 陈守义打开评估系统,输入萨赫勒地区的沙漠化速度、受影响人口、生态链完整性数据,“系统显示生态紧迫性得分 92 分(满分 100),符合一级优先级标准,基金可给予 80% 资助,同时匹配江湾的耐旱植物种苗、非洲分中心的技术团队,确保项目 3 个月内启动。”
萨赫勒代表兴奋地记录:“有了联盟的智能化支持和差异化资助,萨赫勒的沙漠化防治终于有希望了!期待项目启动后,能带动更多非洲国家加入全球协作!”
第一环节:新年度跨洲重点项目启动(分四组开展)
组 1:南极极地冰盖生态监测项目(老张 30 名中外极地专家)
老张带着极地专家在南极科考站及联盟极地分中心,启动 “南极极地冰盖生态监测” 跨洲项目,联合欧洲、南美、亚洲的 10 个成员国,构建 “监测 - 预警 - 保护” 一体化跨洲协作体系:
1. 极地监测网络建设
耐寒设备部署:在南极冰盖边缘及周边海域,部署 50 套江湾研发的 “-60℃耐低温观测设备”,包括冰盖厚度传感器(精度 ±0.1m)、水下 AI 摄像头(识别冰下浮游生物)、气象站(监测风速、温度),设备通过卫星通信实时上传数据至全球协作平台,数据同步延迟≤10 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