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的青衣江湾,彻底被盛夏的绿意与荷香包裹。清晨五点半,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荷叶的清香与江水的湿润气息,混着远处早点摊油条的香气,盛夏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调试的 “跨区域荷花生态观测套装”—— 包含荷花花粉采集器、水下共生观测仪、数据预警终端,还有一本《江湾跨区域荷花生态观测指南》,封面上印着江湾荷花塘与邻市湖泊的生态对比图,旁注 “以共生为钥,解锁跨区域生态保护密码”。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 “跨区域荷花生态观测营手册”,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生态协作纪念章”—— 章体是荷花与鱼类的镂空造型,正面刻着 “江湾 - 邻市生态共研”,背面写着 “以数据促协作,以实践护共生”,系着的淡紫色绒绳在风里轻轻飘。少年穿着件天蓝色的速干衣,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观测营手册!今天咱们联合邻市 2 个湖泊社区、3 所学校,开展‘荷花 - 鱼类共生跨区域对比观测’,还要升级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预警功能,把标准化课程推进校园组建观测社团,让江湾模式真正在邻市落地生根!”
陈守义接过观测营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手册里详细划分了 “共生观测组”“平台升级组”“校园推广组” 三个板块:“共生观测组” 要记录江湾与邻市的荷花花粉密度、鱼类聚集数量,附了对比观测表,标注着 “重点记录荷花盛花期的共生数据差异”;“平台升级组” 包含预警功能测试方案,从水质异常预警、鱼类减少预警到极端天气预警,每一项都有测试标准;“校园推广组” 则列出了校园观测社团的组建流程,包含 “社团招募”“课程安排”“成果展示”,细节处满是对跨区域协作深化与成果落地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的观测营主场地在江湾的荷花塘,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观测点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绿豆百合粥’,说是盛夏喝着解暑,还能给观测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纪念章晃了晃,“我还准备了‘跨区域共生观测评分表’,从‘数据精确度’‘协作流畅度’‘成果应用性’三个维度打分,赢的团队能获得‘生态协作先锋团队’称号,还能优先使用数据平台的预警定制功能!一会儿开营后,您带江湾共生观测组,我跟邻市的观测代表负责数据对比分析,咱们同步推进,保证观测营出实效!”
两人踩着晨露往江湾走,盛夏的江湾像一幅鲜活的水墨画。岸边的柳树垂下浓密的枝条,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偶尔有蝉鸣从枝头传来,与江水流动的 “哗哗” 声交织,成了盛夏独有的交响曲;荷花塘里的荷花已绽放大半,粉色的花瓣映着碧绿的荷叶,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翅膀扇动着像架小飞机;水下的鲫鱼在荷叶根间穿梭,偶尔啄食掉落的荷花花粉,引得水鸟低空掠过,翅膀扫过水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 那正是盛夏荷花与鱼类的共生场景,也是今天跨区域观测的核心对象。
走了约莫二十五分钟,江湾的荷花塘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跨区域共生观测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八个观测点(江湾 4 个、邻市 4 个远程联动点),每个点旁都架着水下共生观测仪和数据预警终端,旁边摆着荷花花粉采集器和对比观测表,立着的牌子上写着 “江湾 - 邻市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点,精准记录,协作守护”;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平台升级体验区”,桌子上摆着十几台测试终端,屏幕上显示着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升级界面,旁边贴着预警功能介绍,标注着 “实时监测、异常预警、解决方案推送” 三大核心升级点;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校园推广区”,摆着社团招募海报、标准化课程教材和学生观测作品,还立着块牌子:“组建校园生态社团,让保护从小开始”;甚至连邻市教育局的王局长,也带着邻市的学校代表早早到场,手里拿着 “校园生态观测社团建设方案”,正跟几位社区主任讨论如何建立长效教学机制,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水下共生观测仪,迎上来接过观测营手册,“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观测套装了,昨天邻市的吴老师还问荷花花粉怎么精准采集,一会儿咱们先开技术培训会,再分组实践,保证跨区域数据同步顺畅!”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 “绿豆百合粥” 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江湾共生观测’我来带,教学员们用花粉采集器;王局长带的学校代表负责测试平台预警功能,你负责协调各组进度,咱们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