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的青衣江湾,被春日的暖意包裹。生态湖的水面波光粼粼,岸边的垂柳抽出嫩黄的枝条,随风轻摆;园子里的郁金香次第开放,红、黄、粉、紫交织成五彩花海,吸引着蜜蜂在花丛中穿梭;偶尔有春风拂过,带着青草的清香,为春日增添了几分活力。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决胜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44 全球生态治理决胜期补充实施方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大自流盆地地下水修复、刚果盆地雨林碳汇治理的标记已用深绿色标注 “决胜推进中”,而欧洲板块的北欧区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生态” 一栏却被醒目的天蓝色警报覆盖,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消融加剧,挪威、瑞典、芬兰边境区域冰川面积减少 8.2 万平方公里,160 种依赖冰川生态的生物濒临灭绝,萨米人传统‘冰川 - 驯鹿共生’生计崩溃,海平面上升与冻土融化威胁激化”。
“陈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蓝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园子里的郁金香花瓣,他急促地调出屏幕画面 —— 挪威境内的约斯特谷冰原,冰川边缘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融水汇聚成湍急的溪流,冲毁了岸边的植被;瑞典境内的阿比斯库冰川,原本覆盖的冻土已开始融化,地面出现大面积塌陷,驯鹿的觅食区域大幅缩小;芬兰与瑞典边境的萨米人部落聚居地,传统的帐篷旁堆放着破旧的驯鹿雪橇,部落族人正望着消融的冰川叹气,他们依赖冰川融水和冻土草原的驯鹿养殖活动无法开展,只能靠政府救济维持生计。
陈守义接过平板,手指快速滑动查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欧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过去一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消融速度较往年加快 68%,冰川面积减少 8.2 万平方公里,其中挪威境内减少 3.5 万平方公里,瑞典减少 2.8 万平方公里,芬兰减少 1.9 万平方公里;冰川消融引发的海平面上** 3.2 毫米,仅挪威西海岸就有 12 个沿海村庄面临被淹没威胁,4.6 万居民需紧急迁移;冻土融化导致的土壤有机碳释放量达 1.8 亿吨,加剧了区域温室效应;依赖冰川生态的萨米人驯鹿养殖收入下降 96%,传统 “冰川祭祀” 活动因冰川消融无法正常举行,已有 2.8 万名萨米人因失去生计被迫迁往城市;半岛特有的北极狐、旅鼠、冰川毛茛等物种数量减少 90%,部分依赖冰川融水的珍稀植物如北极罂粟、高山龙胆已濒临灭绝;冰川消融还导致冰川泥石流事件达 38 起,挪威的 15 条冰川融水河流因水量骤增引发洪水,冲毁了 23 座桥梁和 180 公里公路,直接经济损失达 27 亿欧元。“当地的冰川治理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春景,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川危机。
“挪威、瑞典、芬兰三国已组织人员开展冰川保护和冻土稳定作业,但挪威采用的冰川覆盖保温技术成本过高,每平方公里维护费用达 500 万欧元,仅能保护小面积冰川;瑞典尝试建立冻土监测站,但设备在极寒低温环境下频繁故障,数据中断率达 75%;芬兰为萨米人提供驯鹿养殖补贴,但补贴金额仅能覆盖萨米人收入损失的 20%;三国还因冰川治理责任划分存在分歧,挪威认为瑞典的森林砍伐加剧了区域变暖,瑞典则指责芬兰的工业排放是主要诱因,芬兰要求上游国家承担更多减排责任,治理工作陷入僵局,” 小满调出三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三国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智能冰川修复技术和跨区域协同方案,特别提到想借鉴大自流盆地‘传统智慧 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萨米人有独特的‘冰川 - 驯鹿共生’管理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极寒环境设备测试的机械运转声:“赵叔,立刻组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生态修复团队,把中国青藏高原的智能冰川保护技术和挪威的冰川监测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高纬度极寒冰川适配模块’和‘萨米人传统管理适配单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冬季气温低至 - 40℃,夏季最高温仅 15℃,全年风力达 8-10 级,设备必须能抵御极寒、强风与冰川融水腐蚀。用‘欧洲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耐低温运输船,务必在 220 小时内抵达挪威卑尔根港。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大自流盆地修复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冰川生态的冰川学、冻土学专业学员,这既是 2044 决胜期的关键任务,也是‘高纬度冰川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重要检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