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后的青衣江湾,被秋日的静谧笼罩。生态湖的水面映着岸边的银杏,金黄的树叶随风飘落,在湖面铺成一层细碎的 “金毯”;园子里的桂花尽数绽放,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偶尔有蜜蜂在花丛中停留,为秋日增添了几分生机。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攻坚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9 全球生态治理攻坚期实施方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澳洲大堡礁珊瑚修复、亚马逊雨林治理的标记已用深绿色标注 “攻坚见效”,而欧洲北部板块,“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冻土生态” 一栏却被醒目的深蓝色警报覆盖,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冻土消融加剧,挪威、瑞典、芬兰边境区域永久冻土融化面积达 3.6 万平方公里,120 种寒带生物濒临灭绝,萨米人部落传统驯鹿游牧与冻土祭祀生计崩溃”。
“陈叔!北欧冻土生态紧急报告!”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浅棕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园子里的桂花碎屑,他急促地调出屏幕画面 —— 挪威北部的冻土区域,原本坚硬的冻土层出现巨大裂缝,裂缝中渗出的冰水在地面汇成溪流,冲刷着周边的寒带植被;瑞典境内的冻土沼泽,因冻土融化变成泥泞的湿地,几只北极狐在湿地边缘徘徊,找不到可捕食的旅鼠;芬兰与瑞典边境的萨米人部落聚居地,传统的帐篷 “拉普兰” 旁堆放着破损的驯鹿雪橇,部落族人正牵着瘦骨嶙峋的驯鹿,朝着更北的冻土区域迁徙,脸上满是焦虑与无助。
陈守义接过平板,手指快速滑动查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来的实时数据:过去一年,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区域年均气温较往年升高 2.8℃,导致永久冻土融化率达 62%,其中挪威北部冻土融化面积达 1.4 万平方公里,瑞典达 1.2 万平方公里,芬兰达 1 万平方公里;冻土融化引发的地质灾害频次上升 85%,仅挪威境内就发生 32 次冻土滑坡,摧毁 12 个萨米人聚居点;依赖冻土生态的萨米人驯鹿游牧业收入下降 98%,传统冻土祭祀活动因冻土融化无法正常举行,已有 1200 名萨米人因失去生计被迫迁往城市;冻土特有的北极苔原、驯鹿苔藓、北极兔等物种数量减少 91%,部分珍稀寒带植物如北极罂粟、冰川毛茛已濒临灭绝。“当地的冻土修复措施效果怎么样?” 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秋景,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北欧冻土的苍凉景象。
“挪威、瑞典、芬兰三国已组织科研团队开展冻土修复,但采用的人工冻结技术能耗过高,每天需消耗 5 万度电,仅能冻结 1 平方公里冻土,且无法抵御持续升温;瑞典尝试建设冻土保护带,但保护带材质在低温下易脆裂,效果仅能维持 4 个月;芬兰则为萨米人建设临时聚居点,但聚居点供暖系统频繁故障,冬季室内温度仅能维持 5℃;三国还因冻土保护责任存在分歧,挪威认为瑞典的森林砍伐加剧了冻土消融,瑞典则指责芬兰的矿业开采破坏了冻土结构,治理工作陷入僵局,” 小满调出三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三国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智能冻土修复技术和跨区域协同方案,特别提到想借鉴澳洲大堡礁修复中‘传统智慧 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萨米人部落有独特的冻土 - 驯鹿共生管理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寒带设备测试的低温运行声:“赵叔,立刻组建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冻土生态修复团队,把中国青藏高原的智能冻土稳定技术和挪威的寒带地质加固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低温严寒适配模块’和‘萨米人传统管理适配单元’,北欧冻土区域冬季气温低至 - 40℃,且多暴雪、寒潮等灾害,设备必须能抵御低温冻损和极端天气冲击。用‘欧洲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的低温恒温运输船,务必在 144 小时内抵达挪威特罗姆瑟港。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澳洲大堡礁修复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寒带冻土生态的冻土生态学、寒带地质学专业学员,这既是 2039 攻坚期的关键任务,也是‘寒带冻土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标准化适配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北欧冻土的生态系统比澳洲大堡礁更复杂,比如冻土中甲烷释放与全球气候的关联、三国的资源开发与冻土保护利益冲突、萨米人的‘冻土神圣性’认知与现代治理的协调,这些都是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 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而且挪威侧重冻土甲烷减排,瑞典关注驯鹿栖息地保护,芬兰则优先解决萨米人供暖需求,各国的治理重点不统一,协调难度会更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