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清晨,天色还未完全亮透,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城市。苏念早早地便醒了,窗外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从柜子里取出红枣与枸杞,小心翼翼地洗净,放入小锅中慢慢熬煮。炉火微微跳跃,映着她专注的侧脸。她知道陆时砚最近备课繁忙,时常熬夜,嗓子也有些不适,这红枣枸杞茶是她特意为他准备的。
保温杯是上周新买的,深蓝色,简约大方,她试了好几次,确认保温效果良好,才放心使用。将煮好的茶倒入杯中,盖上盖子,她轻轻舒了口气,心里泛起一丝甜意。
出门时,街道上行人稀疏,晨风带着些许凉意,苏念拢了拢外套,手里紧紧握着那只保温杯。公交车上空荡荡的,她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目光落在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思绪却早已飘到了学校,飘到了那个人的身边。
阶梯教室比她预想的要热闹许多,尽管距离上课还有半小时,前排位置几乎已被占满。她从后门悄悄溜进去,选了个靠后的角落坐下,刚放下背包,抬头便看见了讲台前的陆时砚。
他今天穿着一件熨帖的白衬衫,袖口随意挽至小臂,露出一截线条流畅的手腕。晨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勾勒出清隽的侧影。他正低头调试着投影设备,神情专注,偶尔抬手轻推一下镜架,动作从容而优雅。苏念看得有些出神,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上课铃声清脆地响起,陆时砚抬起头,目光在教室里缓缓扫过,最终定格在她的方向。虽然只是一瞬,但苏念清晰地捕捉到了他眼底那一闪而过的笑意,如同春日湖面泛起的涟漪,轻柔而温暖。随即,他恢复了课堂上的严肃神情,开始了今天的讲授。
今天的主题是宋代文人生活。陆时砚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一幅幅传世画作、一件件精致茶具讲起,甚至还带来了自己收藏的仿宋瓷盏,让学生们亲手传阅感受。当他讲到苏轼的《寒食帖》时,声音不自觉地放缓,逐字逐句解析着文字背后那份复杂的心境。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苏念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仿佛随着他的讲述,穿越千年的时光,走进了那个风雅的时代。
她从未见过这样的陆时砚——站在讲台上的他,从容自信,眉眼间透着学识沉淀的光芒,每一句话都带着独特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
课堂进行到中途,进入了互动环节。一名学生举手提问:“陆教授,您觉得宋代文人的雅趣在当今社会还有什么意义吗?”
陆时砚微微一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苏念的方向,声音温和地说道:“之前和一位朋友闲聊时,她提到现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围炉煮茶’,其实与宋代文人的茶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还是在喧闹中追求内心的平和,这种对慢生活的向往,古今皆是相通的。”
苏念猛地抬起头,正好对上他含笑的眼眸。她记得那是上周末,她和同事去体验围炉煮茶,回来时随口和他提了一句,没想到他竟记得这么清楚,还在公开课上引用了她的话。脸颊瞬间烧了起来,她慌忙低下头,指尖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心里却像被蜜糖浸过一般,甜得发颤。
下课铃响起,学生们纷纷涌上前去,将陆时砚团团围住,争相提问。他耐心地一一解答,语气始终温和,偶尔还会幽默地调侃几句,引得学生们笑声不断。苏念安静地坐在原地,看着他被学生们簇拥的身影,心里泛起一丝骄傲,又夹杂着些许莫名的酸涩。
不知过了多久,人群渐渐散去,陆时砚这才朝她走来,自然地接过她手中的保温杯,轻声问道:“特意给我带的?”
苏念点点头,声音有些轻:“嗯,红枣枸杞茶,听说能败火。”
他拧开杯盖,喝了一口,茶水温热,带着淡淡的甜香,顺着喉咙滑下,暖意瞬间蔓延至四肢百骸。他抬眼看向她,眼底带着浅浅的笑意:“刚才那个例子,是故意说的吗?”
苏念脸颊微红,小声反问:“不然呢?”
陆时砚低笑一声,声音轻柔:“想让我的学生知道,我对‘朋友’的话,向来很上心。”
两人并肩走出教室,沿着林荫道缓缓前行。午后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随风轻轻晃动,如同碎金般闪烁。路旁的花坛里,几株晚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铺了一地柔软。
陆时砚忽然停下脚步,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本笔记本,递到苏念手中:“上次你整理的文献里,有个观点很有意思,我补充了一些资料,你看看能不能用在你的实习报告里。”
苏念接过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便看见他娟秀的字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纸页上,在她原先写下的观点旁边,做了详细的批注,还附上了相关的文献出处。她的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字迹,心里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感动。他那么忙,却还是抽空为她整理了这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