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历史系老楼的雕花木窗,在走廊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念抱着一摞刚打印好的实习报告匆匆走过,纸张上还带着打印机余温,墨香混合着老楼特有的书香气息,萦绕在鼻尖。她今天特意提早半小时到校,想着能在导师上班前先把报告放在桌上,却没想到在拐角处差点撞上一个人。
文件哗啦一声散落一地,像突然绽放的白色花朵。苏念慌忙蹲下身去捡,还没来得及抬头道歉,就听见一道温和又熟悉的声音从头顶传来:“小心点。”
那声音像春日里融化的溪水,清冽中带着令人安心的温度。苏念的手指顿在半空中,抬起头正对上陆时砚俯身望来的目光。他今天穿着深灰色的西装,外套随意搭在臂弯,白衬衫的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线条流畅的手腕。阳光从他身后的窗子斜射进来,给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
“陆教授……”苏念感觉自己的声音有些发紧,“对不起,我没注意看路。”
陆时砚已经蹲下身帮她捡文件,修长的手指轻巧地将散落的纸张归拢。当他递过来时,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手背,苏念像被烫到似的缩了缩手,耳尖悄悄泛红——这是她这周第三次在办公区“偶遇”他了。
第一次是周一早晨,她在咖啡间泡茶时,他恰好进来取文件;第二次是周三下午,她在档案室查资料时,他恰好来还书;而今天,周五的清晨,他们又这样“恰好”在走廊相遇。
苏念接过文件,低头整理着纸张顺序。历史系的实习报告要求严格,必须按照系里统一的格式装订。她仔细检查页码,却发现最上面一页的报告里,有几处用红笔标注的修改建议。字迹工整有力,笔锋转折处带着特有的凌厉劲儿,正是陆时砚的笔迹。
她记得很清楚,自己是昨天下午才把报告提交到系里的公共邮箱,还没来得及找导师请教。这份报告关于唐代河西走廊的贸易体系研究,她花了整整两周时间才完成初稿。
陆时砚像是看穿了她的疑惑,指了指她手里的报告:“昨天帮系里整理文件时碰巧看到。”他的语气平淡自然,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的观点很新颖,特别是关于丝绸之路与当地民族经济互动的部分。只是有些史料的引用可以再严谨些,顺手标了几点建议,希望没打扰你的思路。”
苏念注意到他说“碰巧看到”时,睫毛轻微地颤动了一下。她知道陆时砚作为系里的核心教授,每天要处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系里的公共邮箱每天收到的学生作业和报告数以百计,他怎么可能“碰巧”就看到她的报告?
“谢谢陆教授,”苏念连忙道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纸页边缘,“您标注的这几个地方,我确实查证得不够仔细。”
“学术研究就是这样,”陆时砚站直身子,阳光在他身后流转,“有时候最明显的史料反而最容易忽略。你提到的唐代货币在河西走廊流通的问题,系资料室最近整理了一批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或许可以去查查看。”
这时,陆时砚看了眼腕表,银色的表盘在阳光下反射出柔和的光晕。他的目光又落在苏念手里还没开封的早餐面包上:“快到上班时间了,先去办公室吧。空腹工作容易低血糖。”
苏念这才想起自己为了赶早打印报告,还没吃早餐。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把面包往身后藏了藏,这个细微的动作却引得陆时砚唇角微扬。
只见他很自然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精致的小铁盒,打开盒盖,里面整齐排列着各式各样的水果糖。他挑出一颗包装精美的草莓味硬糖,递到苏念面前:“如果来不及吃早餐,先含颗糖垫垫,别让自己饿着。”
苏念怔住了,呆呆地看着那颗静静躺在他掌心的糖果。糖纸是淡淡的粉色,上面印着细小的草莓图案,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她注意到陆时砚的手指修长干净,指甲修剪得整齐,指尖微微泛着健康的粉色。
她小心翼翼地接过糖果,指尖又一次触到他的指腹。但这次她没有躲开,只觉得那颗糖在掌心发烫,连带着她的脸颊也温热起来。
“谢谢您。”苏念轻声道,声音比刚才稳定了许多。
陆时砚微微颔首,转身走向走廊尽头的办公室。西装裤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形,步伐稳健而从容。苏念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上周加班到深夜的那天。那天她忘了带伞,站在办公楼门口望着瓢泼大雨发愁,也是这个背影撑着伞突然出现在雨幕中,说“刚好要回家,顺路送你”。
那天晚上,他的车开得格外慢,车内放着轻柔的古典音乐。雨水在车窗上划出蜿蜒的痕迹,路灯的光晕在水幕中模糊成一片片暖黄。他们聊了很多,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到系里老师的趣事,再到学校后门那家甜品店的招牌布丁。下车时,他甚至还提醒她第二天会降温,记得加件外套。
苏念撕开糖纸,将草莓糖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漫开,带着清新的果香。她忽然觉得心里涌上一股暖流,比糖的甜味还要浓郁几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