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透过薄纱窗帘,在书房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念推开书房门时,一眼就看见了那个摆在书桌旁的樟木箱子。箱子不大,四角包着已经有些发黑的铜皮,箱盖上的木纹被岁月磨得温润发亮,像是一段凝固的时光。
她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箱沿。木质的纹理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今早林薇打来电话时,语气里带着几分神秘,只说陆家老宅在整理旧物,陆时砚特意嘱咐把这个箱子运回来,还笑着说里面有她可能会感兴趣的东西。
箱子上挂着一把老式的铜锁,钥匙就插在锁孔里,似乎早就等着谁来开启。苏念转动钥匙,锁舌弹开的声响在静谧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她缓缓掀开箱盖,一股混合着樟木香和旧纸张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像是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岁月。
箱子里铺着一块褪色的蓝布,布料的边缘已经有些发白,但依然能看出原本细腻的质地。最上面整齐地放着几本线装书,书页泛黄,书脊上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辨。苏念轻轻拿起最上面的一本,书页自动翻开了,仿佛一直在等待着这个时刻。
扉页上贴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少年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坐在一棵老槐树下专注地翻着书。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勾勒出清瘦的侧脸。少年的眉眼间已经能看出现在陆时砚的影子,只是少了几分如今的沉稳,多了些少年人特有的清冽。
苏念的指尖轻轻抚过照片,忽然想起第一次在陆家老宅的花园里见到陆时砚的情景。那时他也是这样坐在树下看书,阳光透过枝叶在他身上跳跃,她差点以为闯进了谁的梦境。
“在看什么?”
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带着刚从外面回来的微凉气息。苏念回头,看见陆时砚站在书房门口,手里提着一个纸袋,目光落在她手中的照片上。
“这是你十七岁那年,在老宅拍的。”他走到她身边,俯身看着照片,声音里带着几分怀念,“那时候最喜欢在那棵槐树下看书,一坐就是一下午。”
苏念晃了晃手中的照片,眼睛弯成好看的弧度:“原来陆教授年轻时,也是‘槐树下的读书郎’啊。”
陆时砚的唇角微微扬起,从纸袋里取出一个玻璃罐。罐身是通透的琥珀色,里面装满了粉红色的草莓糖。最特别的是罐身上贴着一张手写标签,字迹比现在稚嫩许多,工工整整地写着:“砚砚的糖,给喜欢的人”。
“这也是旧物?”苏念接过罐子,指尖轻轻蹭过标签上的字迹。墨迹已经有些褪色,但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当年的用心。
陆时砚在她身边的地毯上坐下,修长的手指点了点照片里的老槐树:“小时候特别爱吃糖,母亲就买了这个罐子,说等我遇到想分享糖的人,就把罐子送给她。”
他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这段回忆:“上次见你喜欢草莓糖,就想起这个旧物,特意让老宅的人找出来了。”
苏念捏着冰凉的玻璃罐,忽然想起很多细节——他车里永远备着的草莓糖,办公室桌上的玻璃罐,还有每次她熬夜写论文时,他总会“恰好”带来一罐新的糖果。原来那些看似偶然的体贴,早就在时光的长河里埋下了伏笔。
她打开罐子,捏出两颗糖。一颗放进自己嘴里,甜味立刻在舌尖蔓延开来。另一颗递到他的唇边,眼睛亮晶晶地望着他:“那现在,‘想分享糖的人’就在你面前啦。”
陆时砚低头咬住糖,甜意漫开的同时,伸手将她轻轻揽进怀里。他的下巴抵着她的发顶,声音轻得像落在樟木箱上的尘埃:“从你叫我‘管家先生’那天起,就一直是了。”
苏念靠在他怀里,听着他平稳的心跳,忽然想起他们初识时的那个夏天。那时她刚接手整理陆家老宅的文献资料,第一次见到陆时砚时,他正在书房里整理族谱。她脱口而出叫了声“管家先生”,他先是一愣,随即浅浅笑了:“我看起来很像管家吗?”
后来她才知道,他是国内最年轻的宋代文化研究专家,也是这栋老宅现在的主人。但这个称呼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了他们之间特有的默契。
窗外的阳光渐渐明亮起来,透过纱帘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跳跃。苏念的视线落在樟木箱里的其他物件上——几本笔记,一叠旧信札,还有一枚用丝绢仔细包着的玉佩。
“能看看其他东西吗?”她轻声问。
陆时砚点点头,伸手从箱子里取出一个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这是我高中时的笔记,可能对你现在的研究有帮助。”
苏念翻开笔记本,映入眼帘的是工整清秀的字迹,详细记录着对宋代市井文化的各种思考。有些观点甚至比他后来发表的论文还要犀利,透着少年人特有的敏锐和执着。
“你那时候就在研究这些了?”她惊讶地问。
“从小就对这些感兴趣。”陆时砚的指尖轻轻划过纸页,“老宅的书房里有很多古籍,暑假时最喜欢泡在里面。那棵槐树下,是我最喜欢看书的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