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梧桐树,在校史馆门前的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几片枯黄的叶子打着旋儿飘落,与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桂花香交织在一起。
苏念站在校史馆门前,仰头望着这座充满历史感的建筑。红砖墙上爬满了常春藤,几扇拱形玻璃窗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她的手被陆时砚温暖的手掌包裹着,指尖传来他平稳的脉搏。
"紧张吗?"陆时砚低头看她,镜片后的眼睛里含着笑意。
苏念摇摇头,却又忍不住笑了:"有一点。每次走进这里,都觉得像是要翻开一页历史。"
陆时砚轻轻捏了捏她的手:"今天要展出的,是我的一段历史。"
校史馆内,光线透过高高的窗户洒进来,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空气中飘着旧纸张和木头混合的淡淡气味,那是时光沉淀后的味道。
玻璃展柜前已经围了几簇人,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苏念攥着陆时砚的手,小心地从人群的缝隙中挤进去。她的目光在展柜中搜寻,最后定格在正中央那本泛黄的备课笔记上。
深棕色的硬壳封面已经褪色,边角处磨出了浅白的毛边,像是被无数次摩挲过。右下角用钢笔写着"陆时砚"三个字,字迹挺拔有力,却比现在的他少了几分沉稳,多了点青涩的棱角。
"这就是你当年的笔记?"苏念的指尖轻轻贴在冰凉的玻璃上,声音里藏着掩饰不住的雀跃。
陆时砚从身后轻轻环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柔软的发顶。他的声音很低,顺着微风飘进她的耳朵:"刚入职那年写的,备的是中国近代史的课。那时候总怕讲得不好,熬夜改了好几遍。"
他的呼吸拂过她的耳畔,带着熟悉的温热。苏念靠在他怀里,能感觉到他胸腔的震动。
林薇和陆时宇也凑了过来。陆时宇笑着戳了戳展柜的玻璃:"没想到我哥当年这么认真,我还以为他天生就会当教授呢。"
林薇挽着陆时宇的手臂,歪着头打量展柜中的笔记:"陆教授一向认真,你以为是跟你一样,临时抱佛脚?"
展柜里的笔记被精心翻开到某一页,密密麻麻的黑色字迹铺满了纸张。字迹工整清晰,条理分明,重点处还画了线。最引人注目的是字迹旁用红笔标着的细小的批注——
"这里要结合实物图片,学生更容易理解"
"语速放慢,重点内容重复一遍"
"可引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段落"
"注意观察学生反应,适时提问"
苏念盯着那些红色的批注,忽然想起陆时砚现在上课的样子。他站在讲台上,总是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衬衫,袖口微微卷起。讲课的时候,他总能精准地把握节奏,讲到关键处会轻轻抬一下眼镜,语速不自觉地放缓,像是怕任何一个学生漏听一个字。
原来这份讲台上的从容,早在许多年前就藏在他笔尖的认真里。
"哎,你们看这里!"林薇忽然指着笔记页脚的空白处,声音里带着发现新大陆的兴奋。
众人的目光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一页的右下角,画着一个小小的简笔画。一只圆头圆脑的狐狸蹲坐着,尾巴圈在脚边,眼睛眯成两条弯弯的线。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三个字:"别走神"。
陆时宇当场笑出了声:"我哥这是怕自己备课走神,画只狐狸提醒自己?难怪现在这么'老狐狸',原来早有预兆!"
苏念也跟着笑起来,转头看向陆时砚,却意外地发现他耳尖微微泛红。他伸手捏了捏她的脸颊,声音里带着无奈的宠溺:"别听他们瞎猜,当年随手画的。"
"随手画的?"苏念挑眉,眼睛弯成了月牙,"我怎么觉得,这只小狐狸特别像某个时候的你?"
陆时砚轻轻咳嗽一声,别过脸去,但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凑了过来。其中一个短发的女生眼睛一亮,指着展柜兴奋地说:"这不是陆教授的备课笔记吗?我们现在上他的课,他还会用里面的案例呢!"
另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接过话:"陆教授说过,好的内容要反复打磨,就像这笔记,虽然旧了,但里面的心思从来没过期。"
苏念听得心头一暖,转头看向陆时砚。他刚好也在看她,眼底的笑意像是浸了温水的糖,在她的注视下慢慢化开。
等学生们走后,陆时砚牵着苏念的手,带着她走到展柜的另一侧。那里放着一个小小的玻璃盒,里面装着几张泛黄的便签纸。纸页已经脆弱,边缘微微卷起,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清晰。
"这也是你的?"苏念好奇地问,俯身靠近玻璃盒仔细端详。
陆时砚点头,声音放得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这些沉睡的回忆:"当年给学生批改作业时,遇到有意思的想法就随手记下来。后来整理笔记时,就把它们夹在了里面。"
苏念凑近玻璃,仔细辨认着便签上的字迹。其中一张写着:"有学生问'历史会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改变',这个问题值得深入讲——下次课加个专题讨论。"另一张则记录着:"三班李同学提出,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其禁烟举措是否过于激进?此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证思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