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兴起后,因刘骏与陶谦日渐交恶,以及因淮安大量吸收各郡县百姓。
为避免人口大量流失,徐州各处早已严禁百姓私自前往淮安。
虽然淮安技术、农具、让各地收成上涨,但土地不在百姓手上,所以徐州百姓并未因此受惠。
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百姓依旧贫苦,而刘备似仁义闻名天下,在这个时代倒真的是难得的好官。
至少他没有盘剥百姓,还鼓励开荒,救济百姓。加上他长袖善舞,得当地士族支持,因此在他治下,百姓还能吃得上饭。
整个徐州,除淮安外,唯有刘备治理的小沛相对能安居乐业。
此外,刘备还厚着脸面前往淮安学习农务,并争取到了新农具、化肥等物支持。
不得不说,在侍人接物上,就连刘骏也不得不受他的人格魅力影响。
刘备这人,从表面上,很难找出他的阴暗面。
当一个大男人当着你的面为百姓抹眼泪恳求,那种冲击,相当震撼。
刘骏哪怕内心对他有防备,还是被深深触动,最终帮了他一把。
刘骏永远忘不了,当他答应相助时,刘备那副真挚、感激涕零的表情。
如果说一个人能演得那么真,那这个人不是真善,那他的城府就相当可怕了。
除此之外,就不得不提一下,刘骏与刘备两人在徐州的声望。
刘备的名声,在徐州民间极好,加之他与士绅交好。可以说,从上到下,对他的接受度很高。
而刘骏的名声则是两极分化。
一来,他抄没淮安本地豪族产业,让各地乡绅不喜。
二来,淮安疯狂吸收周边人口,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三,则是他的淮安带来了泼天财富。
这就导致乡绅们对刘骏是又爱又恨。
如今他不装了,直接动手抢地盘,更是让他们人人自危。
百姓倒是对刘骏观感极好。可惜官老爷不许他们迁户,他们也没有选择权。
对大多数百姓而言,刘骏的好远在天边。加之士绅有意无意抹黑恐吓,刘骏的形象在远离淮安的地方很玄幻。
综上所述,刘备能成为徐州牧,对大多数人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所以,有人出来一组织,这些百姓就自发的写下万民书跑来了。
刘备呢,他想当徐州牧吗?
想,又不想。
如果是其他地方,他推辞几句也就认了。可徐州,前有曹操,后有刘骏,南北各有强敌。
特别是刘骏。
去过淮安城,他才知道此人有多可怕。
有刘骏在,徐州必定不会是他人的徐州。这条猛虎的胃口会越来越大,到时,一切皆是为他人作嫁衣。
若是取了叙州,刘骏一怒之下,发兵来打,万事休矣。
“大哥!”
刘备还在纠结,一声炸雷般的怒吼突然响起。
张飞环眼圆睁,须发皆张,一步抢到刘备身前,蒲扇般的大手扬指陶商、陶应,又转向门外跪伏的百姓:
“大哥,你看看,你看看他们!你为何不应?再不应,俺老张就替你接了这印。”
关羽一直沉默地站在刘备侧后方,此刻,他那双狭长的眼睛缓缓扫过长街每一张在泥水中写满哀求的脸。
终于,一声沉重悠长的叹息,从关羽口中缓缓吐出。
“大哥,先顾眼前吧。刘仲远与你我尚有几分交情,怕不会凡事作绝。”
“唉,此非我所愿矣。”
刘备一声长叹,终于伸出手,无比郑重地捧起了那方象征着徐州最高权柄的印绶。
淮安侯府,书房内烛火摇曳。
刘骏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庭中淅沥的夜雨,眉头紧锁。
案上,那份关于陶谦病故、临终将徐州牧之位传于刘备的急报,显得格外刺眼。
“刘备……刘玄德……”
他低声咀嚼着这个名字,语气不服,
“织席贩履,辗转半生,凭何能得陶谦如此青睐,将这徐州基业拱手相送?就因他那‘仁德’之名?”
他实在想不通。
论实力,淮安兵精粮足,工坊林立;
论地盘,他已实际掌控广陵,扼江淮咽喉;
论声望,淮安百姓安居乐业,对他更是拥戴有加。
论财富,自他发展商业以来,徐州上下,谁不因此受惠?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似乎都比那个至今尚无稳定根基的刘备更合适接手徐州。
可陶谦与本地士绅为什么不考虑他?反而厌恶他,还选择一个外来户?
沉默良久,他忽然转头,看向一直肃立在旁的赵云。
子龙是最早追随他的将领之一,为人忠厚公允,更重要的是,他曾在长安与刘备深度接触过一段时间,对那人应有更深的了解。
“子龙,”刘骏开口,“你与我相交日久,亦曾与刘玄德相处过一些时日。在你看来,我与刘玄德相比,究竟如何?”
赵云似乎没料到主公会突然问这个,微微一愣,随即抱拳,沉吟片刻,坦诚答道:
“主公垂询,云不敢妄言。刘玄德其人,仁义布于四海,宽厚待人,尤善与士人豪强相交,其私德亦堪称君子楷模,故能令人倾心相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