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
联合航空的波音767客机平稳地降落在杜勒斯国际机场宽阔的跑道上。
与旧金山国际机场的喧嚣和太平洋沿岸的湿润不同,华盛顿地区的空气显得更加闷热。
天空是一种深邃的蓝,带着一种属于政治中心的凝重感。
叶修随着人流走下舷桥,步入这座由埃罗·沙里宁设计的、未来主义风格的航站楼。
高耸的混凝土拱顶、巨大的玻璃幕墙,营造出一种既开阔又略带压迫感的氛围。
他依旧穿着那身解放军的陆军中校夏常服,在形形色色的旅客中,如同一个移动的焦点,吸引着四面八方或明或暗的目光。
他面色平静,步伐稳健地跟随着指示牌走向国内到达厅。
内心的弦却已悄然绷紧。
华盛顿不是旧金山,这里是美国权力的真正核心,每一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看不见的较量。
就在刚刚,叶修在到达区内就发现了不少于5组的联邦特工。
自动门缓缓滑开,混合着空调冷气和消毒水味道的空气涌出。
就在这一瞬间,叶修的目光与门外两道锐利如鹰隼的视线撞个正着!
两名身着美国海军陆战队深蓝色常服(Dress Blues)的军官,如同两尊雕塑般,一左一右正对着自动门伫立着。
左侧是一位少校,身材精悍,下巴紧绷,双手自然下垂贴于裤缝,但那双眼睛却像扫描仪一样。
瞬间锁定了叶修军装上的每一个细节——领花、肩章、资历牌,仿佛要在十分之一秒内完成身份识别和威胁评估。
他的站姿完美符合陆战队条例,每一个肌肉线条都透着经过千锤百炼的纪律性和爆发力。
右侧是一位中校,年纪稍长,神色稍显沉稳,但眼神中的审视和压迫感却更为深沉。
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叶修的军衔上,而是直接迎上了叶修的眼睛。
那是一种毫不掩饰的、职业化的警惕,带着强者对潜在对手的本能探测。
空气仿佛在自动门完全打开的刹那凝固了。
叶修的脚步没有丝毫停顿,甚至连步频都没有改变。
他的目光平静地回望过去,没有挑衅,没有躲闪,更没有示弱,只是一种纯粹的、冷静的观察与应对。
他同样在瞬间捕捉到了对方军服上的信息:海军陆战队、军官、他们的军衔、甚至他们常服上勋表略章所透露出的部分服役经历。
三股无形的气场在嘈杂的机场门口猛烈地碰撞、交锋。
周围的旅客似乎也感受到了这异样的气氛,下意识地绕开了这片区域,形成一个小小的真空地带。
时间仿佛被拉长,短短两三秒的对视,却像是经历了一场无声的意志较量。
那位陆战队少校的喉结似乎微不可察地滚动了一下。
中校的眼神则微微眯起,仿佛试图看透眼前这位年轻的东大军官为何能散发出如此沉静而自信的气场——这绝非普通军官所能拥有。
叶修的心跳平稳,呼吸悠长。
他深知,在这种场合,任何一丝一毫的迟疑或退缩,都会被对方敏锐地捕捉并解读。
他代表的是军队的形象,绝不能在外交场合的第一线失了分寸。
终于,在叶修即将与他们擦肩而过的瞬间,那位陆战队中校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颔首示意了一下。
这不是友好的问候,更像是一种职业军人之间对等身份的认可,或者说,是对一个值得警惕的对手的标记。
叶修以同样微不可察的幅度点了点头,目光随之移开,仿佛只是瞥过了两个普通的机场工作人员,脚步不停地继续向前走去。
身后,那两道如实质般的目光依然停留在他背上片刻,才缓缓收回。
一场无声的初遇,短暂却惊心动魄。
叶修面色如常,内心却更加清明。他知道,这绝非偶然。
海军陆战队军官出现在国际到达厅,并且如此精准地“迎接”他,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他的一举一动,从踏上美国领土的那一刻起,就已处于严密的关注之下。
他按照指示,走向指定的会面区域。
很快,他看到了一个举着细小中文牌子的中年华人男子,牌子上的字很小,仅能近距离辨认:“接叶同志”。
男子穿着合体的西装,气质儒雅,眼神中带着外交官特有的谨慎和敏锐。
“叶修中校?”男子上前一步,低声确认,同时亮了一下自己的外交证件。
“我是驻美使馆的王参赞。车在外面,请跟我来。”
“谢谢王参赞。”叶修与他握了握手。
两人再无多言,一前一后快步走向停车场。
一辆黑色的、挂着外交牌照的轿车已经发动。
王参赞为叶修拉开车门,待他坐稳后,自己坐进副驾驶,车辆迅速驶离了机场。
路上,车内一片沉默。
叶修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
杜勒斯机场位于弗吉尼亚州,距离华盛顿特区还有一段距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