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三年三月初一日辰时,盛京城外的十里亭旌旗招展,积雪在晨光中泛着冷光。皇太极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临时搭建的御座上,两侧依次排列着代善、济尔哈朗、阿济格、莽古尔泰、岳托、萨哈廉、硕托、阿达礼等诸王大臣,以及希福、觉善、范文程等文武官员,皆身着朝服,神色肃穆地等候清军回师。
远处传来马蹄声与甲胄碰撞声,多尔衮率清军主力缓缓驶来。他身着“奉命大将军”铠甲,肩披玄色披风,勒马立于阵前,身后是多铎、图赖、吴拜、苏拜,以及蒙古贵族奥巴、额哲、苏布地、班第、衮楚克,大军阵列严整,甲胄上的积雪尚未消融,却难掩胜利的气势。
“臣多尔衮,率征明大军回师,参见陛下!”多尔衮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双手高举物资清单,“此次袭明,臣率大军绕道蒙古,破龙井关、大安口,劫掠顺义、通州、昌平,缴获粮米五万石、白银七万两、绸缎一万五千匹,按陛下旨意,三成物资已装车运至城外,恳请陛下查验。”
皇太极起身走下御座,亲手扶起多尔衮,语气带着一丝复杂:“十四弟辛苦!此次袭明大捷,重创明廷,充实我大清军资,你功不可没。”他接过希福递来的物资清单,快速浏览后,对身后的曹化淳道:“曹化淳,令户部即刻清点物资,入库封存。”
“奴才遵令!”曹化淳躬身领命,转身安排人手。
多尔衮顺势道:“陛下,臣有一事奏请。此次袭明,臣掌正白、镶白两旗及蒙古八旗兵力,虽侥幸获胜,却也深知‘掌兵过多易遭非议’。为彰显君臣同心,为陛下分忧,臣恳请上交蒙古八旗中敖汉、奈曼两旗的指挥权,改由朝廷直接调度;臣愿保留察哈尔三旗及白旗兵权,继续为陛下征战。”
此言一出,诸王大臣皆面露惊讶——谁都知道蒙古八旗是多尔衮的重要势力,如今主动上交两旗,显然是为了缓和皇太极的猜忌。
皇太极眼中闪过一丝警惕,却不动声色:“十四弟有此心意,朕心甚慰。此事事关重大,需与众卿商议后再定。起驾入城,崇政殿议事。”
“谢陛下!”多尔衮躬身领命,与众人一同随御驾向盛京城内走去。
午时,崇政殿内,皇太极端坐龙椅,案几上放着多尔衮的奏疏与物资清单。他扫过殿内众人,沉声道:“多尔衮奏请上交敖汉、奈曼两旗指挥权,诸位以为如何?”
代善率先出列,躬身道:“八弟,多尔衮此次袭明有功,主动交权更是显露出忠诚之心。敖汉、奈曼两旗本就属朝廷编制,由朝廷直接调度合情合理,臣建议准其奏请,并对多尔衮予以嘉奖,以安军心。”
济尔哈朗立刻反驳:“礼亲王此言差矣!多尔衮虽交两旗,却保留了核心的察哈尔三旗及白旗兵权,实力未损分毫。他此举恐是故作姿态,实则仍想掌控蒙古八旗,陛下需谨慎。”
阿济格道:“济尔哈朗说得对!多尔衮野心勃勃,不可轻信!臣以为,应收回他的奉命大将军之职,令其留居盛京,不得再掌兵权!”
莽古尔泰附和:“英亲王说得对!多尔衮久掌兵权,恐对皇权不利!”
岳托上前一步,语气缓和:“八哥,十四叔主动交权已是让步,若再收回他的奉命大将军之职,恐寒了将士之心。不如准其交权,同时晋封其食邑,以示陛下恩宠;再令希福大人继续监视其动向,确保无异常。”
皇太极沉吟片刻,目光落在多尔衮身上:“十四弟,你上交敖汉、奈曼两旗,是真心为朝廷着想,还是另有盘算?”
多尔衮躬身道:“陛下明鉴!臣身为大清宗室,唯愿大清强盛,怎敢有私心?上交两旗,只为让陛下安心,让众卿信服,日后臣可更专心为陛下征战,无后顾之忧。”
皇太极点头,对希福道:“希福,你以为如何?”
希福躬身道:“陛下,多尔衮主动交权是好事,可准其奏请。但察哈尔三旗仍需派亲信监督,防止其私结蒙古贵族;同时,敖汉、奈曼两旗交权后,需尽快任命新的统领,确保兵权掌握在朝廷手中。”
“准!”皇太极拍案道,“传朕旨意——
一、准多尔衮上交敖汉、奈曼两旗指挥权,由朝廷直接调度,任命豪格(皇太极长子,此时为和硕贝勒)暂代两旗统领;
二、晋封和硕睿亲王多尔衮食邑再增五百户,仍任奉命大将军,继续节制察哈尔三旗及正白、镶白两旗;
三、令希福继续监视多尔衮及蒙古贵族动向,定期向朕禀报;
四、户部将此次劫掠的三成物资入库,其余七成按军功分配给各旗将士。”
“臣等遵令!”众人躬身领命,多尔衮心中暗松一口气——此番交权虽损失两旗,却换来了皇太极猜忌的暂时缓和,还保住了核心兵权,算是权宜之计中的最优解。
未时,崇政殿议事结束,多尔衮返回睿亲王府。府内早已聚集了范文程、刚林、多铎、图赖、吴拜、苏拜、鲍承先、张存仁、宁完我等亲信,气氛却有些凝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