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奶奶,您觉得哪里适合放桂花糕摊?” 苏晓蹲在铺开的牛皮纸图纸旁,指尖捏着一支磨得圆润的铅笔,笔尖悬在纸面上方,特意等张奶奶凑近了才敢落下。秋日的阳光透过废品站院子里的老槐树,在图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把张奶奶银白的发丝染成了淡金色。
张奶奶戴着一副用了十几年的老花镜,镜腿用细麻绳缠着,她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图纸上轻轻滑动,指尖划过 “花园入口” 的标注时,停顿了下来:“就放这里吧,靠近路口,来来往往的人都能闻着香味过来。你看啊,孩子们放学从这边走,买块热乎糕揣在兜里,路上吃着暖;老人们逛完花园,坐在这儿歇脚,喝口茶配块糕,多舒坦。” 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图纸上圈出一块方形区域,指甲盖边缘还沾着早上做桂花糕时残留的面粉。
李大叔扛着一把刚打磨好的木锯走过来,裤腿上沾着木屑,他弯腰凑到图纸前,粗糙的手掌在图纸西侧的空白处拍了拍:“我觉得这儿能整个修鞋角,用咱后山的杉木搭个小棚子,顶上加块防雨布,既能遮雨又能挡风。你想啊,居民们逛花园时鞋跟掉了、鞋底磨破了,随时能过来修,不用跑老远。棚子门口再摆两个木凳,修鞋时能坐着等,多方便。” 他说着,还在图纸上画了个简单的棚子轮廓,线条歪歪扭扭,却透着实在。
王婶抱着一捆刚从自家菜园摘的向日葵幼苗,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她蹲在图纸另一侧,指着中央的空地:“这里留块空地种向日葵吧,就种咱从北部雪镇换来的耐寒品种,冬天也能开花。到时候花开得金灿灿的,孩子们能在花丛里玩,拍照片也好看,多喜庆。” 她把幼苗放在图纸旁,嫩绿的叶子蹭过纸面,留下淡淡的绿痕。
苏晓握着铅笔,把大家的建议一一记在图纸边缘,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她调整了花园的布局:入口处的桂花糕摊旁,加了两张能坐四到六人的木质长椅,长椅边缘刻上向日葵花纹;西侧的修鞋棚子设计成尖顶,棚檐下挂着手工缝制的向日葵布帘,布帘用的是张奶奶去年染的蓝布,上面绣着白色的艾草叶;中央的向日葵田留出两条宽宽的步道,方便居民穿行;角落的儿童区,用打磨光滑的原木做秋千支架,能量水晶做成的秋千座外包着柔软的棉布,防止孩子磕碰,旁边还加了个小小的沙坑,沙坑里混了些能发光的能量细沙,晚上也能玩。
“觉醒者们,麻烦先清理场地,注意别伤到周围的植被。” 苏晓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对身后的赵峰、董明等人说。董明立刻放下手里的工具,掌心泛起淡银色的磁力能量,他小心翼翼地贴近地面,将散落在空地上的碎石一块块吸起来,堆放在角落,避免碎石划伤周围的青草;赵峰则握着一把用金属能量凝聚的细锯,轻轻贴近突出地面的树根,锯刃缓慢而精准地切割着,每切下一段树根,都用手托着放在一旁,生怕树根落地时砸坏周围的花草。
普通居民们也没闲着。张奶奶回家拎来一个沉甸甸的木盆,盆里装着提前发酵好的桂花面团,还带着温热的气息,她坐在临时搭起的石板灶旁,点燃柴火,开始揉面。面团在她手里变得柔软有弹性,她揪出一个个小面团,用手掌揉圆,再用桂花糕模具压出花纹,模具上的向日葵图案清晰地印在面团上,她还在每个糕的中心放了一颗小小的蜜枣,“甜一点,孩子们爱吃”。
李大叔扛着几根粗细均匀的杉木,来到西侧的空地,开始搭建修鞋棚子。他先用绳子固定好四根木柱,再用木锯把横梁锯成合适的长度,然后用木榫将横梁和木柱连接起来,动作熟练而沉稳。搭建棚顶时,他特意留出一个小小的天窗,“白天能透点光,修鞋时看得清楚”,棚檐下还钉了两个小木钩,用来挂修鞋工具和抹布。
王婶则带着几个孩子,小心翼翼地栽种向日葵幼苗。她教孩子们先把土挖松,再在坑里放一把腐熟的有机肥,然后把幼苗放进去,用手轻轻压实土壤,最后浇上适量的水。“浇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刚好浸湿土壤就行。” 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孩子们学得认真,小手捧着幼苗,生怕把它碰坏。
蒋锐那边,虽然用切割能量快速完成了花园的搭建,但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他用切割能量将金属块切成了高高的花架,在花架上摆放了用能量水晶做成的 “能量花”,水晶花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看起来十分气派。他还在花园中央用切割能量凝聚了一个三米高的能量喷泉,水柱在空中形成优美的弧线,落下时溅起晶莹的水花。长椅则是用厚重的金属板制成,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看起来很结实。
可没过多久,问题就出现了。能量花需要持续注入能量才能保持形态,蒋锐一开始还能勉强维持,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能量渐渐不支,能量花开始变得暗淡,有的甚至开始枯萎;金属长椅在秋日的寒风中变得冰凉刺骨,有居民好奇地坐了一下,立刻冻得跳起来,再也没人愿意靠近;能量喷泉更是需要蒋锐时刻守在旁边,不断注入切割能量,一旦他离开,喷泉就会立刻消失。蒋锐站在空荡荡的花园里,看着自己精心搭建的 “气派” 花园,心里有些烦躁,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用强大的切割能量搭建的花园,反而不如苏晓那边热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