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之城的居民大会上,当苏晓提出要翻新废品站时,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普通居民和觉醒者们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废品站的旧照片,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应该把废品站建成现代化的共生展示馆,里面放满我们这些年的共生成果,让新来的人一进来就能感受到共生理念的力量。” 年轻的觉醒者设计师小吴拿着一张设计图,上面画着玻璃幕墙和金属结构的建筑,看起来时尚又大气。
“不行不行,” 老年普通居民王奶奶立刻反驳,她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婉清在废品站煮桂花糕的场景,“废品站是我们的根,不能改得面目全非。那些老磨盘、老灶台,还有婉清小姐种的向日葵,都要保留下来。要是改成玻璃幕墙,就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王奶奶说得对,” 李大叔也说,“我那个修鞋摊已经用了几十年,上面的每一道划痕都有故事。上次苏衍的鞋坏了,还是在我这个摊上修的;小宇的第一双皮鞋,也是我在这里帮他改的尺码。这些回忆不能丢。”
苏晓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她等大家的声音渐渐平息后,站起来说:“我觉得我们可以折中一下 —— 既要保留废品站的传统元素,也要加入新的设计,让它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比如,老磨盘可以保留下来,改成共生理念的展示台;老灶台可以继续使用,让大家还能在这里煮桂花糕;同时,我们可以加一面共生记忆墙,上面贴满大家的旧照片,再建一个共生种子库,存放各地送来的种子样本。这样既保留了回忆,又能适应新的共生生活。”
苏晓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第二天,翻新工作就正式开始了。居民们自发分成了几个小组:李大叔带领的修复组负责修复旧的家具和工具,张奶奶带领的传统组负责保留和传承传统工艺,小吴带领的设计组负责加入新的设计元素,周爷爷带领的后勤组负责提供物资和餐饮支持。
李大叔的修复组首先开始修复修鞋摊。修鞋摊的木架已经有些松动,桌面也有不少划痕。李大叔拿着工具,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木架,每一道划痕都要仔细处理。“这道划痕是苏衍小时候不小心用锤子砸的,” 他指着一道较深的划痕,笑着对身边的年轻助手说,“那时候他才五岁,非要帮我修鞋,结果锤子没拿稳,砸在了桌面上。我当时还骂了他一顿,现在想想,真是后悔。”
助手们都笑了,一个年轻助手说:“李叔,您把这些划痕都保留下来吧,以后我们可以给新来的人讲这些划痕背后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废品站的历史。”
李大叔点点头:“好,这些划痕都是废品站的记忆,不能丢。我们还要在修鞋摊旁边加一个小柜子,里面放一些老的修鞋工具,让大家看看以前的人是怎么修鞋的。”
张奶奶的传统组则在清理老灶台。灶台已经有些发黑,上面还残留着以前煮桂花糕的痕迹。张奶奶拿着钢丝球,一点点擦拭着灶台,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抚摸一件珍贵的文物。“这个灶台煮了几十年的桂花糕,婉清小姐以前经常在这里帮我烧火,” 她笑着对身边的居民说,“有一次,我们煮了太多桂花糕,吃不完,就分给了周围的孩子。那些孩子现在都长大了,有的还在共生之城工作呢。”
清理完灶台后,张奶奶又带着大家做了一次桂花糕。她手把手地教年轻居民怎么磨粉、怎么发面、怎么控制火候,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很详细。“做桂花糕最重要的是用心,” 她说,“你用心做,吃的人就能感受到你的心意。就像我们经营共生之城一样,只有用心,才能让大家感受到温暖。”
小吴的设计组则在院子里搭建共生记忆墙。他们用回收的旧木板做墙面,上面贴满了居民们送来的旧照片:有苏衍和苏晓小时候放风筝的照片,有张奶奶和婉清一起做桂花糕的照片,有李大叔帮居民修鞋的照片,还有大家一起对抗黑暗势力的照片。觉醒者们用能量在照片周围刻上向日葵花纹,让照片看起来更温暖。
“我们还要在照片下面加一行小字,” 小吴对设计组的成员说,“每一张照片都要标注拍摄时间和背后的故事,这样新来的人就能更好地了解废品站的历史。比如这张苏衍和苏晓放风筝的照片,要标注‘共生之城建立前三年,苏衍和苏晓在废品站院子里放风筝’,让大家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周爷爷的后勤组则负责提供物资支持。他们从各地收集来旧的家具和工具,经过修复后,摆放在废品站的各个角落:有老掉牙的收音机,有缺了角的瓷碗,有磨得发亮的镰刀,还有用了几十年的竹篮。每一件物品旁边都贴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物品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
在废品站的角落里,居民们还建了一个共生种子库。种子库的货架是用旧木头做的,上面摆放着各地送来的共生土壤样本和向日葵种子:有东部联邦送来的水稻种子,有北部联邦送来的耐寒种子,有西部联邦送来的棉花种子,还有中部联邦送来的蔬菜种子。每一个样本和种子旁边都贴着一张小卡片,记录着它的来历和特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