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想到自己也会遭遇联军对抗。
想到此处,他立即询问秦鸣:
"子若,当前形势,我军该如何应对?"
秦鸣从容答道:
"若联军已成,确会棘手。但曹操刚有动作,我军可施连横之策 ** !"
"将其逐个击破!"
"军师高见!"
秦松、陈端齐声附和:
"敌军合纵,我军便用连横!"
"古有合纵连横之策,正好为今所用!"
"合纵连横?"
孙坚捋须笑道:
"子若,说来也巧,今日来访除询问曹操之事外,另有两事与此相关。"
"一是陶谦遣使来访,赠我军粮万石,黄金两千,恭贺我出任扬州刺史。"
刘表遣使馈赠三万金致歉,并提议联姻结盟。
秦松、陈端谏言:"当如何应对?若两家结盟抗曹,又该作何决断?"
秦鸣淡然一笑:"主动权在我。破局之策在于联一伐一——瓦解三家合纵,曹操之谋自败。"
孙坚问:"当与谁结盟?攻伐何方?"
秦松提议:"联刘表可牵制曹操,稳固南阳。"
陈端附议:"此计甚妙。"
秦鸣断然否决:"当联陶谦,伐刘表!"
见众人愕然,他解释道:"联姻虽可解围,却非上策。今曹操退出中原,我军与袁绍决战在所难免。此战关乎霸业存亡,须提前经略——联陶谦可为将来抗袁奠定根基,远比争夺南阳更为紧要。"
(孙坚等人闻言心头剧震。
今日这三桩要事,果真牵动全军命脉!
十三章 军师气人的本事向来稳妥
格局之说,实在玄奥非常。
一味贪大求全,难免好高骛远;
过分拘泥细节,又恐鼠目寸光。
秦松、陈端听闻秦鸣提及提前布局之策,顿觉思路豁然开朗。
相较自身霸业,制约曹操确属次要。
但细想之下,二人又觉不妥。
陈端拧眉道:
"军师,若欲布局中原战事,挥师北上岂非更佳?"
"联合刘表,先取陶谦,再占兖州。"
"继而拿下青州,夺取北海。"
"如此五载便可雄踞中原,届时纵使袁绍南下,我军亦有一战之力。"
"如今弃中原而取荆州,岂非延误战机?"
秦松肃然附和:
"若因荆州战事延误,待袁绍统一河北,我军在中原的优势恐将尽失。"
孙坚闻言亦觉有理,按秦鸣所言,目的与部署确有矛盾。
但他深知军师为人,遂问道:
"莫非先生对刘表有所顾虑?"
秦鸣从容答道:
"顾虑刘表只是其一。"
"关键在于,我军需统筹战事全程。"
"兵戈之事可分为三部曲:战前筹备、战时交锋、战后收尾。"
"二位只虑及前两个阶段,可曾想过战后格局?"
此话一出,秦松二人相顾愕然。
用兵之道素来只论战前谋划与临阵对敌,何曾需要布局战后?
秦松思忖片刻,急忙请教:
"我等确实未曾虑及。"
"莫非此番谋划的症结,正在这战后收尾?"
"还不止这样!"
秦鸣闻言轻笑一声:
"眼下若是贸然出兵中原,从最初的战略布局就大错特错!"
"我军根本师出无名——凭什么攻打徐州?"
"其一,陶谦与我军素无仇怨,反倒主动送礼示好。"
"若我军反戈相击,便是背信弃义的无义之师,天下人将如何看待?"
"反观荆州,刘表既已犯我疆界,主公讨伐名正言顺。"
"此战就算开打,除刘表外无人能指摘我军不是。"
"此乃战略根本之误!"
"这...确是我等思虑不周。"
秦松神色凝重地颔首:
"照此说来,即便侥幸得胜,大义名分上先输了七分。"
秦鸣接着剖析:
"其二,即便按此计夺取中原,战后必然满目疮痍。"
"而袁绍坐拥完整冀州,根基未损分毫。"
"以残破中原对抗袁绍经营多年的老巢,若陷入持久消耗——"
"我军绵长补给线如何支撑?"
不等回应,他又抛出三重考量:
"战后扩张计划更是谬误!"
"即便击败袁绍,要进军河北势必再度拉长战线。"
"从江东到河北,曹操、刘表等敌尽据天险要冲。"
"敌军居高临下袭扰,我军千里平原无险可守。"
"届时莫说进取,连扬州本土都难保全。"
"中原绝非首选攻取之地!"
"原来如此!"
秦松陈端慌忙起身行礼。
他们这才惊觉,若按原议进兵,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战争泥沼。
孙坚沉吟良久,拊掌笑道:
"子若真乃深谋远虑!"
"看来荆州方为上策。"
"全据长江天险,可免上游威胁。"
"更难得荆州可作战略纵深——纵使前线失利,仍可退守江东根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