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将军要为公子雪恨本无不妥。”诸葛亮淡然发问,“只是不知将军打算如何渡江?”
黄祖傲然道:“锦帆贼新降曹贼,其水师尚未成军。我江夏水军天下无敌,何愁不能渡江!”
“亮虽不才,也知水战首重箭矢压制。”孔明嘴角微扬,“却不知将军军中箭矢,可够压制北岸曹军?”
这番讥诮反问,令黄祖猛然清醒。
此番奉刘表急令而来,仓促间仅携万余箭矢。原本指望黄射后续押送十余万支箭,岂料箭矢尽被曹树所劫。
“江夏箭矢虽失,尚有襄阳库存!”黄祖向刘表抱拳:“恳请主公调拨十万箭矢,末将誓破北岸!”
刘表摇了摇头,苦笑道:“先前襄阳的箭矢都让琦儿带到樊城去了,眼下全被曹操夺走,库中剩下的箭还不到一万支。”
这消息如同冰水浇头,令人心寒。
黄祖一屁股坐下,懊恼地捶着桌子,满脸不甘。
刘表也无计可施,默默坐下,长叹连连。
大帐内,气氛压抑至极。
突然,一阵轻快的笑声打破了沉寂。
诸葛亮轻摇羽扇,从容道:“刘州牧,黄将军不必忧心,亮已有妙计,明日此时必能献上十万支箭。”
刘表一愣,与黄祖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怀疑。
“打造十万支箭,即便动用整个荆襄的工匠,至少也得一个月!”
“孔明先生,你说一天之内就能凑齐?莫不是在戏耍主公?”
黄祖不悦地质问。
诸葛亮微微一笑:“亮自有办法。若黄将军不信,亮愿立军令状。”
黄祖一时语塞,心中却升起浓浓好奇。
“不知先生需要多少工匠?”
刘表稍稍提起精神,但仍将信将疑。
“无需工匠,只需三十条粮船,每船三名水手,再备足柴草即可。”
诸葛亮不疾不徐地说出要求。
“粮船?柴草?”
刘表更加不解,疑惑道:“先生不要工匠,反而要粮船和柴草?这究竟是何意?”
“刘州牧不必多问,明日此时,十万支箭自会奉上。”
诸葛亮卖了个关子,神色笃定。
刘表犹豫不决,看向黄祖。
黄祖冷哼一声:“军中无戏言,既然孔明先生敢立军令状,主公不妨依他所言。”
“好,就按先生说的办!”
刘表终于点头答应。
诸葛亮含笑领命,转身离去。
暮色渐沉。
江水东岸,诸葛兄弟立于船队之侧。
粮舟依次靠泊,岸边柴垛堆积如山。
"三弟,监工督造草人,务必于日落前完工。"
孔明轻摇羽扇吩咐道。
诸葛均虽心存疑虑,仍领命而去。
荆州士卒往来穿梭,不消多时,数百草人已将三十艘战船裹得密不透风。
暮色四合时,孔明独坐舟中,自斟自饮对月独酌。
将士们交头接耳,皆不解卧龙先生意欲何为。
更漏三响,夜色渐深。
"兄长,军令状在此,十万箭矢从何而来?"
诸葛均终是按捺不住。
孔明观星辨时,羽扇轻点:"传令起航,取箭去罢。"
军士们闻令登舟,帆索渐解,船队缓缓离岸。
"究竟往何处取箭?"
诸葛均急切追问。
羽扇遥指北岸:"自然是向曹阿瞒借箭。"
诸葛均愕然失色。
"此乃军国大事,岂可儿戏?"
"为兄何时戏言?"
孔明捻须而笑:"尽管传令便是。"
三十艘草船破浪前行,不多时已逼近曹军水寨。
"传令擂鼓呐喊,各船横列江心!"
诸葛均大惊:"若惊动曹军,岂不危矣?"
“不必忧虑!”
诸葛亮淡然一笑,眼眸中闪过一丝冷意:“今夜无月无星,江面漆黑如墨,我军隐匿于暗处,曹树不明敌情,必不敢贸然派出战船。”
诸葛均无奈,只得强压心中忧虑,下达军令。
“咚!”
“咚!”
“咚!”
宽阔的江面上,三十艘战船同时擂响战鼓,轰鸣声撕裂了夜的宁静。
鼓声夹杂着喊杀声,仿佛无数战船即将扑向北岸曹军大营。
霎时间,曹军营寨警锣大作。
甘宁与黄忠轮值防守,闻讯迅速赶到江岸。
“兴霸,你瞧这情形,莫非荆州军要夜袭?”
黄忠眉峰紧蹙,目光凝重。
甘宁沉声道:“恐怕是那黄祖趁我军水师尚未练成,想先发制人。应速调弓箭手阻击,万不可让敌船靠近!”
“正该如此!”
黄忠赞同,立即下令调集三千名弓箭手。
一声令下,箭矢冲天而起,如雨般射向黑暗深处。
“嗖嗖嗖!”
密集的箭雨落下,却尽数钉在草人身上,未伤战船分毫。
“三弟,现在可明白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含笑望向弟弟。
诸葛均豁然开朗,赞叹道:“原来二哥设下疑兵之计,佯装夜袭,实则是为了赚取曹树十万支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