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林回到自己,单独居住房间后,一个鱼跃冲顶趴在了床上,长舒一口,“真舒服啊。”
这时,刘晴轻盈地,坐到了他的屁股上,开始用她那熟练的手法,给付林放松背部肌肉,“这力道怎么样。”
“行,挺好!屁股最舒服”付林坏笑一下,说道。
“没正行,付林,你说李青教练,他最终会选择国家队,还是华清大学呢?”刘晴教练一边轻轻地按着,一边带着几分好奇与期待地问道。
“华清大学。”付林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哦?你怎么知道?”刘晴教练微微一愣,随即追问道。
“嘿嘿,猜的呗。我这么跟你说吧,国家队教练员人才济济,去了也是从别人碗里抢饭吃,不如就在华清,自己一点点地培养,反正资源共享嘛。
再说了,李青教练不就喜欢,把小树苗培养成参天大树么。”付林调皮地眨了眨眼,解释道。
刘晴教练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嗯,你分析的很有道理。”
就在这时,“咚、咚、咚”三声清脆的敲门声,打断了两人的对话。
刘晴教练迅速起身,开门一看,正是李青教练站在门外。
“哎,李教练,谈完了?”刘晴教练微微一笑,热情地招呼道。
“谈完了,你在给付林放松呢?”李青教练边说边往里走,脸上洋溢着和煦的笑容。
“教练,我猜猜,你选择了华清,对不对?”付林看到李青教练进入房间后,还没等他开口,就迫不及待地反问道。
“哟,你这脑袋瓜子行啊,怎么什么都知道。”李青教练笑呵呵地坐了下来,夸赞道。
“没有,我只是瞎猜的。”付林谦虚地笑了笑。
“奥,那你怎么猜的,给我说一说。”李青教练饶有兴趣地追问道。
付林点点头,把之前给刘晴分析的那一套,又详细地说了一遍。
李青教练听后,高兴地点了点头,说道:“嗯,不错,还挺了解我。”
“那必须的,跟着你这么多年,那不白跟了。”付林调皮地回了一句,引得两人都笑了起来。
“好,既然都知道了,那就长话短说吧。”李青教练,接着给付林说了一些关于比赛、训练的安排,总之一句话就是,训练计划,他会和刘晴教练一起制定,比赛期间按照训练计划训练即可。
至于比赛时的一些突发问题,一切听刘晴教练的安排。
最后,他们又聊了一些关于本届世锦赛的问题,一直聊到十点半,李青教练才起身离开。
………………
8月21号,所有参加前半段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齐聚一堂,召开了一次赛前动员大会。
这次会议,被定位为京都奥运会前,最后一次世界大赛的战前动员,它既是明确参赛策略的部署会,也是凝聚团队斗志的鼓劲会,更将此次世锦赛,视为奥运备战的关键检验机会。
罗超一主任,在会上强调道:“本次大阪世锦赛,对华夏队来说具备独特优势,从京都到大阪的飞行时间,不足3小时,时差仅1小时,且文字环境、天气条件与京都相似,这大大降低了,以往赴欧参赛的环境适应难度,尤其对耐力性项目更为有利。
这是奥运前,最后一次大规模世界水平赛事,是检验训练成果、锻炼队伍的宝贵契机。”
冯勇总教练也补充道:“这是奥运会之前,田径项目最大的一次比赛,也是检验大家训练成果最好的一次。
大家要勇于突破‘大赛发挥率偏低’的痼疾,增强信心与斗志,展现拼搏精神与赛场霸气,做到‘遇强越强不服输,不腿软不哆嗦’。
不盲目追求金牌或前三名,而是以‘发挥自身已有水平’为关键衡量标准,避免‘未战先怯’的心态误区。”
本次华夏队派出了65名选手参赛,为近年世锦赛最大规模阵容,凸显了以赛练兵的战略意图。
动员会最后,明确将大阪世锦赛与京都奥运会紧密衔接,提出了“以赛找问题”的核心思路,要求通过实战检验高原训练效果、对手研判准确性等备战环节,为奥运周期的最后调整提供依据。
无论是罗超一主任,还是冯勇总教练,都反复提到了保持好心态、赛出水平、锻炼自己的重要性。
一些运动员,面面相觑,心里泛起了各种嘀咕。
谁不想拿金牌?谁不想登上领奖台?只是数数这60多个人,除了付林、刘羽翔、男子接力外,谁能保证自己,可以万无一失呢?
会议结束后,罗超一主任还单独找了付林、刘羽翔谈了一次,目的还是强调保持好心态、力争奖牌!
23号,付林、刘羽翔等人,前往本次比赛的场地——长居陆上竞技体育场,进行了最后一次试场训练。
这期间,他遇到了众多老对手,如泰森·盖伊、阿萨法·鲍威尔、尤塞恩·博尔特等。
尤其是博尔特看到付林后,显得特别激动,一路小跑过来打招呼:“嘿,付林,好久不见了,老朋友你好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