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付林踏入南海训练基地之后,华清大学体育中心便向众多媒体宣布,付林已经进入封闭冬训阶段,因此谢绝了一切采访请求。
那些执着不已的媒体,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采访的机会,但无一例外都被婉言拒绝。
除了上级领导的指示外,付林自己也不希望受到外界的打扰。即便对于捐赠给村里的救助金和希望小学,他也不愿意公开露面,确实,他并不想过于张扬,只是想专心训练,往大了来说,就是报效国家。
在摆脱了这些纷扰之后,付林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之中。
到了十一月中旬,付林和团队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了技术训练上。
李青教练和华清大学的专家们,早在京都时就已经分析过,付林在奥运会上百米比赛中,跑出的9秒60。
他用了43步,跑出9秒60,平均步频为每秒4.479步,平均时速达到了37公里每小时。前50米仅用了5秒10,而后半程的50米则用了4秒50……这样的数据在世界上无疑是顶尖的,空前绝后的。
然而,专家们认为,如果付林能将步数控制在41到42步之间,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他的成绩,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由于付林接近1米90的身高仍有生长的可能,这意味他的步数,还不能完全确定,专家们因此建议,他在步频上下功夫。
当然,专家们并不知道的是,如果当时付林在后半程,将速度发挥到极致,没有减速时,那可能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问题了,也许他们,该针对付林的基因,进行检测,切片分析了。
其实在业界,关于步幅和步频对百米成绩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实际上,很难简单判定哪一个因素影响更大,因为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较大的步幅能够在相同的步数下,让运动员覆盖更长的距离,像那些身高腿长、腿部力量强大、柔韧性和协调性出色的运动员,往往拥有出色的步幅。
例如,前世的博尔特,他的身高达到了1米95,腿长的优势,使他能够迈出较大的步幅,缩短到达终点的距离,从而减少总体的步数。
但缺点也较为明显,比如前程的节奏和奔跑时的技术动作等。因此,步幅大的运动员,往往需要具备强大的力量支撑。
而步频方面,快速的节奏,能让运动员在起跑阶段迅速取得优势,步频在这一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高的步频也可能导致肌肉,过早疲劳,影响后半程的发挥。
而且,当步频提升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会面临生理极限的限制,同时也可能牺牲一定的步幅。例如鲍威尔,作为典型的步频运动员,他的后半程常常出现疲软的现象。
因此,步幅和步频对于短跑成绩的影响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运动员的百米成绩。
最终,结合专家们的意见,李青教练为付林制定了,旨在提高步频的训练计划。
计划中增加了大量的力量训练,如杠铃深蹲、蛙跳、卧推抬腿、负重转体、高抬腿跑、后踢腿跑等,
将原本一周三次的力量训练,增加到四次或五次。
在步频训练方面,付林需要跟随节拍器的节奏,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快速小步跑。
为了刺激神经系统,提高肌肉的反应速度和步频,基地的工作人员,临时搭建了一个60米长的缓冲坡。
为了增强付林的协调性,他又重新拾起瑜伽动作,并由刘晴负责监督和陪同训练。不过,每次垫上训练时,刘晴那紧身的训练裤总是让付林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做动作。
时间一天天过去。几乎每天,付林都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度过,恶心和呕吐已成为常态。
为了防止付林因疲劳,而产生伤病,李青特意向田管中心申请,调来专业的医护人员,定期为付林检查身体,检测各项生理指标,一旦发现任何异常,训练马上就会停止。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测,医护人员惊奇地发现,尽管付林每天训练完后,都处于疲劳中,但第二天,他又能生龙活虎地出现在训练场上。
然而检测结果,并未发现,有任何异常的地方。定期的"反兴奋"检测,也没有说明,有什么违规的问题。他们思来想去,最终认定付林超强的身体素质,帮助他拥有了卓越的疲劳恢复能力。
为了不让付林分心,刘晴晚上不再进入他的房间,并拿走了,放在他房间内的所有衣物,以免增加付林的身体负担。
高强度的训练,让付林疲惫不堪,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这当然,也得益于系统的恢复技能。
随着训练的深入,付林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整体速度在提升。即便在不启动任何技能的情况下,他也能使百米成绩,稳定在9秒75左右。这样的成绩,让付林和团队成员都兴奋不已。用不了多久,付林将以更加惊人的成绩,出现在世人面前。也不知道此时,远在慕尼黑康复的博尔特,会作何感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