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随着陈规,穿行在军器局内部。
火铳营内,匠人们正将铸好的铳管打磨抛光,组装火铳。
火光闪烁,汗水淋漓。
数百门新式火铳整齐排列,等待检验。
甲胄营里,铁匠们挥舞着重锤,将烧红的钢板锻造成坚固的甲片。
火星四溅,震耳欲聋。
崇祯甚至看到了一处专门的火药配制坊,数十名工匠身穿特制罩袍,小心翼翼地调配着各种原料,硫磺、硝石、木炭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刺激着鼻腔。
“陛下,请随臣来,火雷炮已备好,恭候陛下检验。”陈规指引方向。
穿过一片忙碌的区域,他们来到一处宽阔的空地上。
空地中央,一门巨大的火炮静静矗立。
炮身由精铁铸就,黝黑泛着金属光泽,口径比人头还大。
炮身固定在厚重的木制炮架上,炮架下方装有四个巨大的实心木轮。
整门火炮显得沉重而威猛。
崇祯走到火炮近前,伸手轻轻抚摸着冰冷的炮身。
触感粗糙,带着铸造的痕迹。
“这便是你研发的火炮?”崇祯问道,感觉和后世有点不大一样啊!
有点粗,炮头有点大,不过造型基本没跑。
“回禀陛下,正是!”
陈规语气激动:“工部尚书赵鼎大人为它取名为‘火雷炮’,寓意其发射时声如惊雷,炮口喷火!”
崇祯点点头。
这个名字很贴切,也符合这类武器的特点。
“请陛下移步打靶场。”陈规再次引路。
很快,火雷炮被几名壮汉吃力地推动着,从仓库中缓缓拉出。
火炮分量沉重,高达数千斤,即便有轮子,推动起来也颇为费力。
匠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其推往打靶场。
打靶场面朝紫金山,山体连绵,地势空旷,没有居住区,确保了试炮的安全。
火炮不同于火铳,其射程远,足有数里,所以试射的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靶场中央,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木制靶子,靶子后方堆砌着厚厚的沙土和石块,以吸收炮弹的冲击力。
一切准备就绪。
数名经验丰富的炮手,在陈规的指挥下,开始进行试炮前的最后检查。
他们小心翼翼地测量火药分量,检查引线,并用长杆通条清理炮膛。
崇祯站在一座临时搭建的了望台上,顾千帆、康履等人都陪同在侧。
“陛下,火雷炮射程远,威力大,发射时声响巨大,震耳欲聋,请陛下做好准备。”陈规提醒道。
崇祯点点头,脸上带着期待。
前世在大明,年年战争,他对各种兵器火器都非常了解。
红夷大炮、弗朗机炮,崇祯都见识过,各地军报上也老提“一炮糜烂十数里,轰得贼人溃不成军”这种夸大的战果。
不过,今日还是崇祯第一次亲眼观察试炮。
“引药!”陈规下令。
炮手将引线点燃。
“轰!”
一声巨响,震耳欲聋。
整个山谷似乎都在这一刻颤抖。
火雷炮的炮口喷出一条数丈长的火舌,浓烟滚滚,瞬间弥漫了整个靶场。
火炮巨大的后坐力,让炮身猛地向后一退,炮架下的木轮在地上犁出两道深深的沟壑。
崇祯只觉得一股强大的气浪扑面而来,甚至吹得他的龙袍猎猎作响。
他稳稳站立,目光紧紧盯着远方的靶子。
片刻之后,浓烟散去。
远方,被火炮击中的靶子,已然支离破碎,靶子后的沙土和石块被炸出了一个巨大的深坑。
“好!”崇祯脱口而出,眼中满是惊喜。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口径火炮!
它的威力,远超宋朝现有的一切火器。
足以改变战场格局。
见陛下对火雷炮的威力非常满意,陈规激动得脸颊涨红。
崇祯走到火炮近前,仔细查看炮身,又走到被击毁的靶子处,检查炮弹的落点和破坏力。
“炮身铸造,可曾注意重心?火药配比,硝石含量可否再提高些?”
“炮车轮轴,是否能设计得更稳固些,以减小后坐力对精准度的影响?”
崇祯时而询问,时而提出建议。
这让陈规和在场的匠人们都感到惊讶。
官家居然懂这这些?听起来好专业啊!
“陛下对火炮之了解,臣等望尘莫及!”
陈规由衷赞叹,没想到皇帝对火器的熟悉程度,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崇祯心中暗道,这算什么?
基操而已!
看着这门“世界第一炮”,崇祯心中升起一股豪情。
这不再是依靠工匠个人天赋的偶然发明,而是可以大规模量产、标准化生产的战争利器。
有了它,金人的铁浮屠,拐子马,在它面前,都将变得不堪一击。
“陈卿之功,实乃国之重器,足以载入史册!”
崇祯赞许道:“军器局要全力以赴,加速生产火雷炮!朕要让它成为我大宋军队的制胜法宝!”
“臣等遵旨!”陈规激动领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