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的嫩芽刚在土里扎稳根,主营地和新营地的开垦计划便又翻开了新一页。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两营地的人们已扛着农具,朝着防御栏两侧的空地集结——按照苏一和陈默敲定的方案,这里将被划分成三大区域:靠近车道的是连片的粮食田,中间是规整的蔬菜园子,最内侧挨着营地栅栏的,则是专门培育草药的园子。
主营地东侧的空地上,陈默正带着三十多个青壮丈量土地。他用麻绳拉出笔直的标线,每隔五米插一根木桩,将土地分割成一块块整齐的田垄。“这块地肥力足,适合种玉米和高粱,等开春就能播种。”他蹲下身,抓起一把黑土在手里揉搓,“大家先把地里的石头捡干净,再深耕一遍,把土块打碎,这样种子才能长得好。”
苏一站在田埂上,手里拿着图纸,不时对着实际地形调整标记:“北边这几垄离水渠近,留出来种水稻,等天暖和了把水渠的水引过来,就能灌溉。南边地势高些,种耐旱的谷子,就算夏天少雨也不怕减产。”她抬头看向远处,只见防御栏外的陷坑旁,几个士兵正来回巡逻,而车道上,平板车正拉着农具往新营地送,整个开垦现场一派忙碌却井然有序。
不远处的蔬菜园地里,张姐和刘敏已经带领着二十多个妇女开始翻地。她们手里的锄头起落间,湿润的泥土便翻卷开来,散发出清新的土腥味。“这块地要分成二十个小畦,左边种白菜、萝卜,右边种豆角、黄瓜,中间留出行道,方便浇水施肥。”张姐一边示范着翻地的技巧,一边对身边的妇女说,“翻地要深,至少一尺,把底下的生土翻上来,和表土掺匀,这样菜苗的根才能扎得深。”
刘敏则蹲在一旁,将带来的菜种分门别类地装在布包里:“这是去年留下的白菜种,颗粒饱满,能出芽;这是新换的黄瓜种,藤蔓长得旺,结的瓜也多。等地翻好,咱们先种一茬耐寒的菠菜和生菜,开春就能吃上新菜。”她身旁的竹筐里,还放着用来搭建菜畦的竹片,等土地平整好,就能围成整齐的菜埂。
最内侧的草药园里,张老和小林正仔细辨认着土壤。张老是营地公认的“草药通”,末世前曾是中药铺的坐堂先生,如今负责草药园的规划和培育。“这里背风向阳,湿度也合适,适合种甘草、柴胡这些常用药。”他用小铲子挖开一个浅坑,观察着土壤的湿度,“那边树荫下凉快,种薄荷和金银花,既能入药,夏天还能摘来泡水喝。”
小林是张老的徒弟,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草药图谱,正对照着图谱在地上做标记:“张老,咱们还得种些止血的三七和消炎的蒲公英,上次防御工事营有弟兄受伤,这些草药都派上了大用场。”她边说边在指定位置插上小木牌,上面写着草药的名字和种植要求。
木工组的陈峰和老周则带着人在蔬菜园和草药园之间忙碌。他们运来粗壮的圆木,正在搭建用来遮雨防晒的棚架。“蔬菜园要搭十个棚架,用来种黄瓜和豆角,藤蔓能顺着架子爬,不占地方。”陈峰拿起一根打磨光滑的竹竿,将其固定在圆木搭成的支架上,“草药园的棚架要矮些,用细竹条编网,既能挡露水,又不影响草药采光。”
老周则在一旁制作育苗用的木框:“这些木框用来育菜苗,底部钻几个小孔漏水,等菜种发芽长到两寸高,就能移栽到菜畦里。草药园那边还要做几个育苗床,铺上腐叶土,专门培育娇嫩的药苗。”他手里的刨子飞快地削着木片,不一会儿,一个方正的木框就成型了。
与此同时,新营地西侧的开垦也在同步推进。
张强和李虎带着青壮们在粮食田里忙碌,他们采用和主营地一样的方法,用麻绳标线,木桩分垄,将土地划分得整整齐齐。“这块地比主营地的大些,能多种两垄玉米。”张强挥舞着锄头,将一块大石子挖出来扔到田埂上,“大家加把劲,争取今天把这块地翻完,明天就能开始平整田垄。”
李虎则带着人在田边挖掘灌溉用的小水沟:“这些水沟要和主营地的水渠连起来,到时候两边的水都能流通,不管哪块地缺水,都能及时灌溉。”他擦了擦脸上的汗水,指着远处的防御栏,“等粮食田开垦好,咱们就在栏边种上一排向日葵,既能当屏障,结的葵花籽还能当零食。”
新营地的蔬菜园里,王姐和李姐正带领着妇女们搭建菜畦。她们用泥土垒起半尺高的菜埂,将土地分成一个个规整的小畦,每个畦里都撒上了一层腐熟的农家肥。“这肥是去年攒的,都是牲口粪和杂草堆的,肥力足,种出来的菜又嫩又甜。”王姐抓起一把肥土,均匀地撒在菜畦里,“等会儿把土和肥掺匀,就能种菠菜了,再过一个月,大家就能吃上新鲜的菠菜汤。”
李姐则在一旁整理着带来的农具:“这些锄头和铲子都磨好了,大家用着顺手。那边的水桶和浇水壶也准备好了,等菜种下去,每天都要浇水,保证土壤湿润。”她抬头看向不远处的接待点,只见几个新加入的幸存者正扛着锄头赶来,他们的脸上虽然还有些疲惫,却难掩对新生活的期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