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十一年三月,岭南的回南天如约而至,潮湿微冷的空气浸润着新京。唯有珠江两岸那些高耸的木棉树,不顾这黏腻的天气,倔强地绽放出如火如荼的红花。然而,这一日,弥漫在空气中的不再是寻常的市井喧嚣与工业烟尘,而是一种积蓄了帝国数年武功、最终登临绝顶的、足以让满城湿热都为之沸腾的狂喜。
巳时三刻,一骑背插三根赤羽、浑身被汗水与尘土浸透的驿卒,如同旋风般冲过新京宽阔的朱雀大街,马蹄声急如骤雨,直叩皇城承天门。人未至,那嘶哑却穿透力极强的呐喊已划破长空:
“捷报——捷报——武王殿下、定王殿下、靖王殿下联名八百里加急!征倭大军大获全胜!倭皇睦仁已率文武百官,于江户城下呈递降表,无条件投降!日本,已平!”
“日本已平——!”
“扶桑臣服了——!”
声音所到之处,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瞬。街边的茶楼酒肆、店铺作坊,行人车马,皆如被施了定身法。随即,一股无法形容的声浪自四面八方冲天而起,如同帝国这台战争机器最终碾碎强敌后发出的胜利轰鸣!
“万岁!帝国万岁!陛下万岁!”
“赢了!彻底赢了!扶桑成了我中华之地!”
“陛下神武!武王殿下威武!”……
欢呼声、呐喊声、鞭炮声(尽管帝国已明令禁止城区燃放,此刻却无人能阻)瞬间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征服与荣耀的狂想。商铺的伙计们激动地将店内的布匹、彩纸抛向街道;学堂的先生带着学子们冲上街头,挥舞着赤龙旗,高声诵唱着帝国的颂歌;工厂的汽笛仿佛也感受到了这极致的喜悦,长鸣不息,与全城的沸腾相应和。素来注重仪容的新京市民,此刻抛却了矜持,素不相识的人们在街上相互拥抱、击掌,脸上洋溢着身为帝国子民的无限自豪。自帝国立国以来,北伐中原,南定交趾,东慑西洋,而今日彻底灭亡并改造日本,无疑是帝国武功最辉煌的顶点,标志着东亚秩序被中华帝国彻底、不可逆转地重塑!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通过官方的布告、民间的口耳相传、以及刚刚架设不久的电报线路,以惊人的速度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扩散。从岭南的椰林到漠北的草原,从东海的渔村到西域的绿洲,举国上下,亿兆黎民,无不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与荣耀之中。帝国的疆域与威望,至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学员李垠在课堂上听闻教官激动地讲述东海对峙的经过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更加刻苦地投入学习和训练,渴望早日成为这支强大海军的一员,为帝国效力。帝国的强大与自信,正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这位前朝鲜世子的人生轨迹。
皇城之内,虽宫规森严,亦难掩激荡之情。当捷报由司礼监太监一路高唱着送入内宫时,连平日里最是刻板严肃的宦官宫女,脸上也绽放出压抑不住的笑容。
永寿宫内,林皇贵妃正看着宫女为三岁不到的皇太子柏继明整理衣冠,准备前往坤宁宫向沈皇后请安。捷报传来,林皇贵妃俯下身,替儿子正了正头上的小金冠,柔声却难掩激动地说道:明儿,听到了吗?你父皇......你父皇他打下了好大的疆土,为你,为帝国,开创了万世不拔之基业。太子柏继明仰着稚气的小脸,看着母亲异乎寻常的神采,似懂非懂,却用力地点了点头。
坤宁宫中,沈皇后已得了消息。她端坐凤榻之上,雍容华贵的面容上带着得体的微笑。身旁乳母怀抱着她亲出的、年近周岁的三皇子柏继文。 作为正宫皇后,母仪天下,帝国取得如此辉煌胜利,她自然与有荣焉。当林皇贵妃领着太子前来请安时,沈皇后依旧保持着端庄持重,温言勉励太子几句,言及陛下武功盖世,身为太子更当勤勉修德,以备将来。宫内一派和谐,却也微妙地维系着嫡庶尊卑的秩序。
前朝,武英殿。此处的气氛,虽同样热烈,却更多了一份庄严肃穆与开创历史的使命感。帝国中枢的重臣们——内阁首辅文履谦、次辅徐世昌、工商大臣沈富安、兵部尚书曹文翰、户部尚书阎敬铭、工部尚书鲁秉忠、学部尚书张謇、外交大臣襄王柏凌川、内务大臣景王柏凌宇等,早已按品秩肃立。他们虽比民间更早一些通过电报知晓了消息,但此刻正式捷报入朝,那份亲手参与并缔造一个新时代的成就感,依旧充盈在每个人的胸臆间。
御阶之上,皇帝柏凌云并未身着繁复的礼服,仍是一袭玄色常服,但腰束金带,头戴翼善冠,端坐于龙椅之上。他面容平静,看不出太多的激动,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锐利的光芒更盛,仿佛已穿透殿宇,望向帝国更遥远的未来。他手中拿着那份由柏凌岳、柏凌峰、柏凌锐联名签署,以血火写就的报捷文书,细细阅览着上面的每一个字:从九州血战到关门锁喉,从本州登陆到江户围城,直至最后倭皇出降……这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他超越时代战略眼光的完美实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