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夏初,天气渐渐热了起来。
苏晚的肚子已经大得惊人,行动愈发不便,但她精神头却很好,每日在院子里慢慢散步,摸着肚子跟宝宝们说话,或者坐在屋檐下做些轻省的针线。
家里的小叔子顾卫民,却似乎遇到了一点烦恼。
这个半大的小子,最近放学回家总是蔫头耷脑的,不像往常那样一进门就嚷嚷着饿,反而有时会盯着作业本发呆,眉头拧成个小疙瘩。
细心的苏晚发现了他的不对劲。这天晚上,趁着顾卫民又在对着作业本愁眉苦脸,苏晚挪着步子过去,轻声问:“卫民,作业遇到难题了?”
顾卫民吓了一跳,下意识想用手捂住本子,脸上闪过一丝窘迫和慌张:“没,没啥,大嫂。”
苏晚温和地笑了笑,没有强行去看他的本子,而是递给他一碗晾凉了的绿豆汤:“先喝点水,慢慢想。是不是数学题不会?大嫂以前也最怕数学了。”她巧妙地示弱,拉近距离。
顾卫民接过碗,咕咚咕咚喝了几口,犹豫了一下,才小声嘟囔:“不是数学,是,是语文要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我不知道写啥。”
他语气里带着一丝迷茫和沮丧。
村里的孩子,能读到初中已经不错了,对于未来,大多模糊地想着挣工分,盖房子,娶媳妇。
理想?这个词对他们来说,既遥远又空洞。
苏晚心中了然。她想了想,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轻声问:“那卫民平时最喜欢做什么呢?或者,最佩服谁?”
顾卫民愣了一下,挠挠头:“我喜欢摆弄我爹那些工具,修修锄头、钉钉板凳啥的,最佩服我大哥!”
他说起大哥,眼睛亮了一下,“大哥是英雄连长,打坏蛋!”
苏晚笑了:“你看,这不就是很好的理想吗?喜欢摆弄工具,说明你手巧,心思细,将来也许能当个技术精湛的工人,或者像李爷爷那样,做个能造机器的手艺人。佩服你大哥,想成为他那样的英雄,保家卫国,这也是了不起的理想啊。不一定非要一模一样,学习你大哥的责任感和勇敢,用在你喜欢的事情上,一样很棒。”
她的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顾卫民心中的锁。
他眼睛越来越亮,之前的迷茫一扫而空:“对哦!我可以当工人!造厉害的机器!或者当兵保卫国家!”
他一下子找到了方向,兴奋地抓起笔:“我知道怎么写啦!谢谢大嫂!”
看着小叔子重新焕发活力的样子,苏晚心里也暖暖的。
她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家,不仅能带来物质上的改善,或许还能在精神上给这些孩子一些积极的引导。
从此以后,顾卫民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或者心里有什么想不通的,都愿意悄悄跟这个看起来无所不能又特别温柔的大嫂说一说。
一种无声的信任和依赖,在两人之间悄然建立。
比起哥哥的烦恼,妹妹顾红秀的“成长”则显得更具体一些。
小丫头眼看着大嫂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行动越来越笨拙,心里那颗想要帮忙的小种子也开始发芽。
她不再满足于只是挖野菜喂鸡,开始主动抢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大嫂,你坐着别动,我去给你倒水!”
“大嫂,晒衣服我来!你够不着!”
“大嫂,我帮你纫针!我眼睛好!”
她像只勤快的小蜜蜂,围着苏晚团团转,虽然有时会帮倒忙,比如打翻水碗,或者把衣服晾得歪歪扭扭,但那股认真劲儿却让人感动。
苏晚从不打击她的积极性,总是笑着鼓励她:“哎呀,我们红秀真能干!真是大嫂的小帮手!”然后耐心地教她怎么做更好。
周氏和李素娟看着,也不阻拦,反而觉得欣慰。李素娟有时会嘀咕:“丫头片子,毛手毛脚的。”
但嘴角却是带着笑的。周氏则会淡淡地提点一句:“教她仔细些,姑娘家,手脚麻利是好事。”
一天,苏晚想吃点酸的,看着院里的青杏直流口水。
可她实在弯不下腰。顾红秀瞧见了,立刻自告奋勇:“大嫂,我帮你摘!”
她搬来小凳子,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颗青涩的杏子,用衣襟兜着,献宝似的捧到苏晚面前,小脸上满是汗珠和期待:“大嫂,够不够?酸不酸?”
苏晚拿起一颗咬了一口,酸得她眯起了眼,心里却甜滋滋的。
她搂过小姑子,在她汗湿的额头上亲了一下:“够!真酸!谢谢红秀,我们红秀最能干了!”
顾红秀的小脸瞬间红扑扑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充满了被需要被认可的喜悦。
从那天起,她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家务劳动中,甚至开始跟着李素娟学烧火,学淘米,虽然弄得一脸灰,却乐此不疲。
这个小家,因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命,不仅充满了期盼,更催着现有的孩子快速成长,懂得了责任和关爱。
周氏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感慨万千。
她深知,一个家的兴旺,不仅仅在于添丁进口,更在于良好家风的传承和后辈的教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