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一号”的残骸在星云的边缘地带漂浮,像一座沉默的墓碑。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播种者联盟”从混沌之海的口中拽了出来,自己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林夜没有下令回收或修复它。那艘船,连同上面每一道被混沌腐蚀出的伤痕,都成为了他们这段历史的见证。他们需要一个新的开始,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他们自己的、承载着“第三条道路”理念的家园。
在距离残骸数百公里的一颗废弃小行星上,临时基地的灯火彻夜通明。
“分析出来了!老大,我们成功了!”苏芸的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激动,她的面前,悬浮着一个由无数数据流构成的、不断变换形态的金属球体,“我们将从混沌之海中提取的、那种被‘饿兽’意志排斥的‘信息熵’能量,与我们在铁血星河帝国遗迹中发现的‘星尘合金’进行了融合!”
伊莱的投影站在她身旁,湛蓝的眼眸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这不是简单的材料合成。苏芸小姐将其命名为‘混沌星尘钢’。这种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最低限度的‘不确定性’法则。它不会被纯粹的秩序或混沌轻易同化,它会……自适应。就像生命本身一样,会自我修复,自我进化。”
霍震岳走上前,拿起一小块样品。那金属入手温润,表面却流淌着肉眼难辨的、如同星云般的光泽。
“这就是我们新家的骨架。”林夜的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他走到基地中央的全息投影前,一幅巨大的设计图缓缓展开,“我们不再是一群躲在飞船里的流亡者。从今天起,我们为自己建造一座移动的堡垒,一座……文明的方舟。”
设计图的名称,就叫做——“播种者号”。
这不是一艘传统意义上的战舰。它的核心理念,正是源于他们在混沌之海中领悟到的“第三条道路”。
它的防御系统,不再是能量护盾,而是由无数“混沌星尘钢”构成的、具备自我学习和演化能力的“**装甲”。它会记录每一次攻击的模式,将其转化为自身进化的一部分,使得下一次攻击对它而言,都将成为一种“已知”和“可吸收”的信息。
它的动力核心,不再是单纯的聚变或反物质引擎,而是林夜以“火种密钥”为模板,结合自身混沌星核能量构建的“源质反应炉”。它不单纯地消耗能量,更像是一个催化剂,能够将宇宙背景辐射、星尘、甚至敌人的攻击能量,转化为自身运转所需的动力。
而最核心的,是它的“生态舱”。
“我们不仅要活着,还要延续。”林夜指着设计图上一个巨大的球形区域,“‘播种者号’将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我们会带上地球的种子,星灵族的孢子,甚至从荒牙族那里‘借’来的、那些奇特的能量矿脉样本。我们要在星海中,培育出一个能够自我循环、自我繁衍的……微型文明摇篮。”
这个计划,大胆到近乎疯狂。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避难所,而是一个移动的、活着的文明火种库。它的目标,也不仅仅是逃亡,而是主动出击,去寻找、去发现、去播撒。
“这……这就是我们的答案吗?”贞德看着那宏伟的设计图,圣剑的光芒似乎都柔和了几分,“不是躲藏,不是毁灭,而是……创造和延续?”
“是的。”林夜看向她,目光坚定,“‘观察者’想要一个绝对秩序、一成不变的宇宙。‘混沌之海’想要一个归于虚无的终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它们的夹缝中,走出一条属于‘可能性’的路。我们要让宇宙知道,生命,不仅仅是遵循规则,更是创造规则。”
接下来的日子,“播种者联盟”迎来了新生后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建设”。
霍震岳和暴熊王成了最苦最累的“工头”,他们亲自下到小行星的矿脉深处,开采最纯净的“星尘合金”原矿。每一次挥动武器开山劈石,都是在锤炼他们与这新世界法则的契合度。
贞德则化身为首席能量顾问。她引导着基地的能量导管,将“源质反应炉”的初期能量引导至各个节点,教会大家如何与这种全新的、充满了“生命感”的能量进行沟通。她发现,这种能量对圣光的亲和力极高,两者结合,竟能产生一种温和而充满生命力的治愈力场。
苏芸和伊莱则泡在了实验室里。他们指导着龙牙队员们,一块一块地锻造、拼接“混沌星尘钢”装甲板。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稍有不慎,材料内部的“信息熵”就会失衡,导致整块装甲报废。但每一次失败,都让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深一层。
林夜是这一切的总设计师和精神领袖。他时常会闭上眼睛,将手放在“火种密钥”上,从那片残缺的星图中汲取灵感。他仿佛能看到无数条通往不同未来的道路,而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亲手将这些道路中,最充满希望的那一条,铺设出来。
三个月后。
当最后一面“混沌星尘钢”装甲板缓缓合拢,发出一声悠长的、如同叹息般的嗡鸣时,“播种者号”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心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