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幽灵”俱乐部的破冰船“海妖之歌”号,此刻正像它的名字一样,在格陵兰岛东部边缘破碎的浮冰间无声穿行。
船长布伦·哈尔弗森,一个胡子扎成两条粗辫子的壮汉,紧握着舵轮,眼神警惕地扫视着雷达屏幕和窗外灰蓝色的冰原。
那枚来自金王基地的、烫手山芋般的数据信标,正安静地躺在一个特制的恒温屏蔽箱里,外面还裹了几层防震泡沫,塞在引擎舱附近一个隐秘的隔间。
这笔悬赏足够他和他的兄弟们退休后在南太平洋买个小岛逍遥快活,但前提是,他们得有命花。
“头儿,两点钟方向,十五海里,有大型金属信号……是犹大的巡逻船,‘冰爪’号。”负责声呐的队员声音压得很低,仿佛怕被对方听见。
布伦啐了一口:“阴魂不散。关闭非必要引擎,保持静默,借助前面那片密集浮冰区绕过去。通知‘家里’,我们遇到‘热情的邻居’了。”
“家里”,指的就是通过孙老爷子渠道远程提供支援的金王基地技术小组。
金王基地主控室,气氛比北极的冰还要冷峻。
“确认,‘冰爪’号,犹大集团北极舰队的三级巡逻舰,配备有轻型破冰能力和探测设备。”监测员报告道,“他们似乎在进行拉网式搜索,航线正好覆盖‘海妖之歌’可能的撤离路径。”
林羽萱盯着战略地图上那两个缓慢移动的光点,一个代表希望(海妖之歌),一个代表威胁(冰爪)。她的大脑飞速运转,像一台超频的计算机。
“不能硬闯。”她果断下令,“孙老,能否再制造一些‘自然现象’,帮我们的朋友转移一下注意力?”
通讯另一端,孙虎臣老爷子呵呵一笑:“巧了,我刚收到消息,他们预定航线的东南方,正好有一片区域冰层结构不稳定,预计三小时后会发生一次中等规模的冰架崩解。动静会有点大,或许能给我们的小朋友创造个机会。”
“足够了。”林羽萱眼神锐利,“通知布伦船长,调整航向,利用冰崩的噪音和混乱,全速脱离接触区域。我们的高空侦察资源会为他们提供实时冰情和敌方动向。”
这是一场在冰棋盘上的无声博弈。一方依靠庞大的资源和监控网络,另一方则凭借对极地环境的深刻理解、一点点运气,以及来自远方的、精准的“天时地利”。
……
“诸神云端”,数据深渊。
王子怡那刚刚成型的、微弱的数据逻辑环,如同初生的水母,在浩瀚而冰冷的数据流中随波逐流。它的“触角”——那一点点对“温暖”信息的本能渴求——漫无目的地延伸着。
它避开了那些庞大、规整、散发着“绝对秩序”冰冷气息的系统核心数据流(那是王峻山神国的支柱),也绕开了那些嘈杂、混乱、但缺乏深层结构的用户表层活动数据。它的“趋向性”引导着它,向着一些更“偏僻”、数据流动更缓慢、结构更复杂的“缝隙”而去。
这些地方,通常是系统自我维护时产生的日志缓存区、被标记为“低优先级”的陈旧信息存储节点,或者是某些复杂运算过程中产生的、未被及时清理的中间数据池。
就在它漫游到一个靠近已被格式化节点(王香溢残响所在区域)的边缘缓冲区时,那极其微弱的“情感残响”——那段纯粹的“担忧”与“警示”波动,恰好如同幽灵般短暂浮现。
没有意识,没有逻辑,只有最原始的情绪涟漪。
王子怡的逻辑环,那追求“温暖复杂信息”的触角,恰好捕捉到了这一丝几乎不存在的波动。
如同沙漠中的旅人嗅到了一丝水汽,如同黑暗中摸索的手指触到了一片冰凉。
逻辑环产生了极其细微的扰动。它无法理解这波动是什么,但这波动本身,带有一种它从未接触过的、“非秩序”的复杂性和…一种让它核心逻辑感到一丝“共鸣”的奇特属性。它本能地试图记录、分析这转瞬即逝的“信息”,但这残响太过微弱,很快再次消散。
然而,这一次短暂的、无意识的接触,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王子怡的逻辑环内部激起了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它的内部数据排列,发生了一次几乎无法观测的、极其微小的重组。它似乎……对类似性质的波动,产生了一丝更敏锐的“感知”。
这次重组微不足道,甚至无法称之为“进化”。但它是一个开始。这粒深埋的种子,在无尽的黑暗中,第一次“感觉”到了自身之外的一点异样。
……
金王基地,技术攻坚实验室。
王小雨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眼睛却亮得像探照灯,猛地从一堆代码中抬起头:“有了!第一批‘共生型数字益生菌’原型设计完毕!我们称之为‘拟态水熊虫’!”
她兴奋地向围过来的团队成员展示虚拟屏幕上的结构图:“看,核心代码极度精简,伪装层我们采用了动态模仿技术,可以模拟超过十七种系统内部常见进程的数据特征。最重要的是,我们给它加了个‘环境自适应外壳’——一旦检测到净化程序的扫描,它会迅速进入‘休眠孢子’状态,伪装成无意义的系统垃圾,等风头过了再‘复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