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AR(地脉异常与古代遗物调查局)的成立,如同在金王财团这棵蓬勃生长的巨树之下,悄然延伸出的最坚韧也最隐秘的根系。
它的总部并未设在上京繁华的CBD,而是隐藏在了岐黄殿后山一片被星辉阵法笼罩的禁地之中,与自然岩洞和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既安全又便于接触地脉。
部门的标志是一枚环绕着星辉与大地脉络的眼睛,寓意“洞察地脉,守望异常”。成员数量不多,但无一不是精挑细选的精英。
有痴迷于古文字和能量符号、能三天三夜不睡破解碑文的学者;有能凭借一把地质锤和灵能感应准确判断地下百米结构的工程师;更有周小虎亲手调教出来的、既能熟练使用各种高科技装备又能结阵施展简易星辉护盾的行动队员。
刘晓乐为ISTAR配备了最好的资源:基于星灵技术的深地勘探钻探平台“穿山甲”、能抵抗高强度能量冲击和心智干扰的“玄武”级防护服、以及配备了强大传感器和微弱秩序能量发射器的“巡地”无人机集群。
甚至,王小雨从月背寄来的那批“说唱辐射土豆”也被送进了实验室,分析其吸收异常辐射的特性是否能为防护材料提供新思路。
ISTAR的第一个正式任务,并非遥远的昆仑,而是位于大陆中部一片干旱丘陵地带的异常点。
根据“灵犀”网络的微弱反馈和土珠的模糊感应,那里似乎存在一个较小的、能量性质与“海渊之痕”类似但微弱得多的异常反应。
行动队长是前岐黄殿护卫队副队长,名叫石磊,人如其名,沉稳可靠。他带领一支五人小队,乘坐经过伪装的运输机,悄然抵达目标区域。
这里人烟稀少,只有稀疏的耐旱植物和裸露的红色岩层。队员们迅速架设起便携式屏障和勘探设备。
“能量读数微弱但稳定,熵增指数略高于背景值,心智干扰强度……几乎可以忽略。”技术员报告着,“‘巡地’无人机未发现明显入口或结构。”
石磊皱了皱眉,亲自走到感应最强的区域。他蹲下身,手掌按在滚烫的岩石上,缓缓将自身修炼的、略带土石属性的灵能注入地下,仔细感知。
片刻后,他睁开眼:“下面有东西……不是空腔,更像是一块‘异物’嵌在岩层里,很深,很小。能量反应就是从它那里散发出来的。”
“能弄出来吗?”副队长问道。
“试试看。‘穿山甲’微型钻探模式,精准定位,最小扰动。”石磊下令。
小型钻探平台无声地工作,细长的钻头如同精准的手术刀,深入地下。几小时后,在一个约十五米深的孔洞底部,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夹取出了一块只有拳头大小、通体漆黑、表面布满天然结晶纹路的……石头?
它看起来极其普通,就像一块常见的磁铁矿。但将其放入特制的隔离箱后,传感器立刻捕捉到它持续散发着那种微弱的、冰冷的死寂波动。
“就这?”一个年轻队员有些失望,“还以为能发现个大遗迹呢。”
石磊却神色凝重地摇摇头:“不要小看它。这东西的能量性质非常诡异,虽然现在很弱,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或者,它只是某个更大结构的一部分?带回去,彻底分析。”
首次任务看似平淡无奇,却为ISTAR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证实了这种零星分布的“异常点”确实存在。
随后的几个月,ISTAR如同幽灵般活跃在承灵星各个偏僻的角落。他们勘探过沙漠深处疑似古代坠毁物的金属残骸(结果发现是某个失落文明的高温熔炉废料),调查过雨林沼泽中能致人产生幻觉的奇特孢子(被BX-77兴奋地要去研究杂交了),也封锁了几个新发现的、类似“海渊之痕”但更加微小的空间“疤痕”。
每一次行动,都伴随着海量的数据被传回ISTAR总部和矩尺的数据库。
金王财团对承灵星的“地质”和“历史”理解,以惊人的速度深化。这些知识看似与商业无关,却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灵犀”网络的优化和安全性——知道了哪些地脉节点是安全的,哪些需要谨慎绕行或加固。
而在这个过程中,刘晓乐眉心的土珠也似乎变得更加“活跃”。他开始能更清晰地分辨不同异常点的能量“味道”,甚至能隐约感知到一些异常点形成时残留的“情绪碎片”——大多是绝望、恐惧和巨大的痛苦。
“这些东西……像是某种超级灾难后留下的‘弹片’,”刘晓乐在一次内部总结会议上说道,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分散在世界各地,默默散发着负面影响。犹大财团肯定是发现了某些较大的‘弹片’,并试图利用其中的力量,结果玩火**。”
林羽萱补充道:“而‘启灵纪’文明,很可能就是那场灾难的受害者,或者……守望者。昆仑山脉的警告,或许意味着灾难并未结束,甚至可能再次降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