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的临时音乐工作室藏在布景区后面,是间刷着白漆的旧板房,门口挂着块手写木牌:“配乐工作中,勿扰”。上午 10 点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斜进来,落在顾怀安面前的黑色钢琴上,琴键边缘有些许磨损,是他从工作室特意调来的 —— 上次在录音棚,他说 “这架琴的中音区软,贴角色的情绪”。
成彦推开门时,顾怀安正垂着眼弹旋律,手指在琴键上轻按,没弹完整段,只反复琢磨着开头的四句。他穿件浅灰色针织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上的旧手表,表盘玻璃裂了道细缝,还是去年帮成彦改《雾里桥》歌词时,不小心摔的。听到开门声,他没抬头,只是指尖顿了顿,琴键发出一声轻颤的余音:“坐,刚调出沈青瑶的主题旋律初稿,你听听。”
成彦在旁边的折叠椅上坐下,椅垫还带着点暖意,应该是小林刚坐过。她面前的木桌上摆着张打印好的乐谱,标题写着 “《青瑶曲》初稿”,音符旁用铅笔标着 “中提琴主导,钢琴伴奏”,还有几处被划掉的修改痕迹 —— 顾怀安的字迹很工整,却带着点随性,比如 “弱起” 的 “弱” 字,最后一笔拖得很长,像音符的延长线。
钢琴声再次响起,开头的旋律很轻,中提琴的音色通过键盘模拟出来,带着点淡淡的忧。成彦屏住呼吸听,手指无意识地跟着旋律在膝头轻敲 —— 这段旋律贴沈青瑶的 “柔”,却好像少了点她骨子里的 “倔”。顾怀安弹到第三句时,忽然停了,抬头看她:“有想法?”
他的眼神很专注,没带任何审视,只像在跟同行探讨。成彦攥了攥手心,有点紧张 —— 她没学过专业乐理,怕说的话不专业,可想起沈青瑶的那些细节,还是鼓起勇气开口:“顾老师,这段旋律的‘忧’很贴她的境遇,可…… 我总觉得少了点‘劲’。比如沈青瑶在雨里罚跪时,虽然在哭,可手攥着帕子没松,那种‘就算跪也不认输’的劲,好像没出来。”
顾怀安挑了下眉,手指在琴键上轻轻敲了下,发出个清脆的音:“具体说说。” 他从桌角拿起支铅笔,笔尖在乐谱上悬着,没立刻写,显然在认真听。
成彦翻开随身带的角色笔记,封面画着个简笔的沈青瑶,扎着木簪,手里攥着帕子。她翻到 “雨戏情绪” 那页,上面用红笔写着:“冷雨里的跪 —— 泪是软的,骨头是硬的”,旁边还画了条起伏的曲线,标着 “情绪峰值:攥帕子加重时”。
“您看这里,” 她把笔记推到顾怀安面前,指尖指着曲线峰值处,“沈青瑶的情绪不是一直‘沉’的,有‘软’有‘硬’。比如雨戏里,她听到管家说‘父亲不会放出来’时,眼泪掉得最凶,可下一秒就把帕子攥紧了 —— 这时候的情绪是‘痛’里藏着‘不服’。如果旋律能在这种节点,加一点点‘硬’的元素,比如…… 比如小提琴的短音?不是尖锐的,是像针轻轻扎一下的感觉,会不会更贴她的倔?”
顾怀安的目光落在笔记的曲线上,又移到成彦的指尖 —— 她的指甲剪得很短,指尖因为常年练吉他,带着点薄茧,指着笔记时,动作很轻,怕蹭花上面的标注。他没说话,低头在乐谱上画了个小三角,标在第三句结尾:“短音?小提琴?弱”,然后抬手弹了遍修改后的片段 —— 中提琴的柔后面,跟着个极轻的小提琴短音,像帕子攥紧时的细微声响。
“是这种感觉吗?” 他问,眼神里多了点探究。
成彦眼睛亮了,点头时发梢轻轻晃:“对!就是这个!刚才没加短音时,像只看到她哭,加了之后,能感觉到她没被打垮 —— 就像她缝嫁衣时,明明知道父亲可能看不到,还是一针一线缝得很认真,针脚里藏着盼头。”
顾怀安又弹了遍修改后的旋律,这次弹得更慢,手指在琴键上的力度也有了变化 —— 软的地方更轻,硬的地方稍重。弹完,他放下手,拿起成彦的角色笔记,仔细翻看着:“你这笔记做得很细,连‘沈青瑶缝嫁衣时的针脚密度’都标了。”
笔记里有页画着嫁衣的袖口,用尺子量着标了 “每厘米 3 针”,旁边写着:“刚学缝衣,针脚不均,显生涩 —— 不像大家闺秀的工整,更贴她的‘赶’,怕来不及。” 成彦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我上次跟服装组的李姐聊,她说沈青瑶的嫁衣是自己偷偷缝的,没学过针线活,所以特意把针脚做得不匀。我就想,要是旋律里也能有这种‘不匀’的感觉,比如…… 比如钢琴伴奏的节奏,偶尔慢半拍,像她缝到急处,手抖了下,会不会更真实?”
“慢半拍?” 顾怀安重复了遍,指尖在琴键上试了试 —— 原本均匀的伴奏节奏,在某几个音上慢了半拍,像呼吸顿了下。他眼睛忽然亮了,抬头看向成彦,眼神里带着明显的惊喜:“这个想法好!行业冷知识:角色主题旋律不仅要贴情绪,还要贴‘行为细节’。你说的‘慢半拍’,刚好能体现她的‘生涩’和‘急’—— 不是技术上的失误,是人物性格的延伸。比如她第一次给父亲写信,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涂了好几处,这种‘不完美’,比完美更打动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