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元三载夏初长,未央天子访工坊。
百炼精钢映日色,一腔雷火破天荒。
仁心妙手备金创,巧思奇技探云翔。
虽言蒸汽犹遥远,已见巨轮启远航。
肇元三年的春,长安城外的渭水河畔,一片占地广阔的官营作坊区比往日更加戒备森严。这里汇聚了大汉最为顶尖的工匠和最为机密的研制项目,堪称帝国强盛的基石所在。今日,皇帝刘禅在丞相诸葛亮及数位重臣的陪同下,轻车简从,亲临视察。
此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周密安排。东疆虽暂告平定,然刘禅与诸葛亮皆深知,疆场上的胜利固然依靠将士用命、统帅谋略,但更深层次的支撑,则来自于国力的雄厚与技器的精良。此次视察,意在检阅关乎未来国运的几项关键技艺的进展。
***
皇帝銮驾首先抵达的是规模宏大的“尚方”冶铁工坊。还未靠近,便觉热浪扑面,叮当铿锵之声不绝于耳。工坊大监早已率众跪迎。
步入其中,但见巨大的水力鼓风机(利用渭水支流修建的水渠驱动)轰隆作响,将空气源源不断压入高大的炼铁竖炉,炉火纯青,烈焰升腾。另一侧,更有数座形制稍异、以石炭(煤)为燃料的“坩埚炉”正在运作,这是根据刘禅多年前模糊提出的“提高炉温”设想,由工匠们反复试验改进而成。
“陛下,丞相。”工坊大监恭敬引路,来到一处成品陈列区。这里陈列着新近冶炼出的钢铁样品,以及用其打造的兵器、甲胄。
“托陛下洪福,赖丞相督导,去岁以来,工坊依‘炒钢法’‘灌钢法’之要诀,又借鉴西域传来之部分技法,反复试验,如今所出之钢,品质确胜往年!”大监拿起一柄尚未安装木柄的环首刀胚,其刃口在工坊火光下闪烁着幽蓝泛青的冷光,“此刀胚经反复折叠锻打、淬火、回火,韧性、硬度皆大有提升。寻常旧式札甲,已难挡其奋力一劈。”
他又指向一副新制的鱼鳞甲:“此甲叶亦为新钢所制,更薄更韧,等重之下,防护力却较旧甲提升近两成。若能全军换装,将士伤亡必可大减。”
刘禅接过那沉甸甸的刀胚,仔细端详其纹理,又用手指轻弹刃口,其声清越。他虽不通具体技艺,却能感受到手中之物所蕴含的锋锐与力量。
“好!”刘禅赞道,“此乃强军之本!产量如何?可能满足大军需求?”
大监面露难色,回禀道:“回陛下,新法虽佳,然耗费工时、燃料甚巨,尤其对工匠技艺要求极高。目前月产此类精良刀剑仅千余口,甲胄不过三百副……若要全军换装,恐需数年之功,且所费钱粮……”
诸葛亮在一旁接口道:“陛下,此事急不得。可令工坊优先供给禁军、边军精锐及军官。同时,需大力培养熟练工匠,改进水力机械,或可设法提升石炭开采与运输效率,以降低燃料成本。此乃长久之计,需持之以恒。”
刘禅点头:“相父所言甚是。质量与产量,需得兼顾。赏!所有参与此事的工匠,按功绩大小,重重有赏!务必勉励他们精益求精!”
“谢陛下隆恩!”工坊大监及周围工匠头目激动跪拜。
***
离开冶铁工坊,一行人移步至戒备更为森严的“火器作”。此地远离其他作坊,周围有高墙和精锐士兵守卫,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硝磺气味。
主持此处的是那位曾被陆抗推荐、于军械改良上极有天分的蒲远,他如今已升任“火器作”监事,官秩不高,权责却重。
“臣蒲远,叩见陛下,丞相!”蒲远虽年轻,但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显得自信沉着。
“平身。蒲监事,朕听闻‘霹雳神弹’又有新进展?”刘禅兴致勃勃地问道。
“回陛下,确有进展,主要在两方面。”蒲元引着众人参观,“其一,乃是‘由宏入微’,奉陛下此前‘便于单兵携行使用’之旨,臣等一直在尝试将神弹小型化。”
他呈上一个比拳头略大、表面粗糙、带有小耳环可系绳的铁壳圆球,引信处做了防水和防意外撞击的处理。
“此物臣等暂命名为‘震天雷’或‘手掷雷’。内填精炼火药及铁蒺藜、碎瓷片。使用时,士兵只需用力将其投出,或借助小型掷弹带抛射,落地或撞击后爆炸,声若霹雳,破片飞溅,可有效杀伤方圆数步内的无甲或轻甲目标,尤其适用于巷战、山地战、守城时向下投掷,或惊扰敌军马队。”
刘禅拿起这沉甸甸的铁疙瘩,想象着它在敌群中炸开的场景,不由点头:“妙!此物若能大量制备,我军步卒近战之威,将大增矣!测试过否?安全性、可靠性如何?”
“已小规模测试数十次。”蒲元回答,“仍有改进之处,主要是引信燃烧时间稳定性及投掷距离问题。目前臂力强者,约可投掷三十至四十步。臣等正在试验加装木柄,或可投得更远更准。”
“好!继续改进!务必确保安全可靠!”刘禅叮嘱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