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军校场聚虎贲,弓马争鸣动九阍。
石羽流星穿杨手,刀光映日破阵痕。
奇人异士逞绝技,侠骨英风论兵魂。
但求沙场酬壮志,岂独勋爵耀家门。
长安城北,原属北军五校的偌大演武场,此刻已旌旗密布,戒备森严。与明光宫文科考场的文雅肃穆不同,此地自清晨起便弥漫着一股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凛冽寒风中,战旗猎猎作响,空气中混杂着皮革、金属和战马的气息。这里,便是大汉肇元二年武科考试的终极擂台。
骠骑将军赵云,虽年事已高,鬓发染霜,然身披玄甲,腰杆笔挺如松,端坐于将台之上,目光如电,扫视着下方攒动的人群。其侧,将军王平按剑而立,神色倨傲中带着审视,更有兵部、太仆寺等相关官员及资深军校列席,共同担任此次武科考评。
场下,参与武科者成分之复杂,远胜文科。有来自北军、羽林、城门校尉麾下的正规军官与悍卒;有各州郡荐送、或自恃勇力前来自荐的民间豪杰;有边地部落擅长骑射的勇士;甚至不乏一些气息沉凝、目光精亮,看似身怀绝技的江湖游侠。他们或摩挲着趁手的兵器,或低声交谈,或闭目养神,空气中充满了躁动不安的竞争气息。
在众多身影中,有两人颇为引人注目,却又气质迥异。一人年纪稍长,约二十七八,面容坚毅,肤色黝黑,似经风霜,沉默地检查着自己的弓弦和佩刀,动作沉稳有力,正是邓艾。另一人则年轻几岁,面如冠玉,目若朗星,身着虽不华丽却裁剪得体的劲装,顾盼之间带着几分世家子的矜持与自信,乃是钟会。此二人,一沉凝如磐石,一锋锐似新硎,虽皆来自魏地,却仿佛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武风。
第一项:弓马骑射。
此乃武人之基本功,亦是战场决胜之关键。考场设于宽阔的跑马道上,立有三处箭靶,远近不同,最近者五十步,最远者达一百二十步,靶心细小,且在风中微微晃动,极考校骑术与箭术的精准配合。
首先上场的多是在职军士。一位来自幽州突骑的百人将,大喝一声,纵马疾驰,在颠簸的马背上连珠三箭,箭矢破风,咄咄两声,分别命中五十步与八十步靶心,最后一箭虽未中红心,亦扎入百二十步靶边缘,引来一片喝彩。
“好!不愧是边军精锐!”考评官颔首记录。
随后,一位羌人青年登场。他未用汉军制式弓箭,而是操着一把硕大的牛角硬弓,箭镞粗长。只见他策马狂奔,至最近靶处并未急于发射,反而继续加速,临近最远靶时,猛然开弓,弓如满月,箭似流星!“嗖——嘭!”那粗长的箭矢竟带着骇人的力道,直接洞穿百二十步外的靶心,木屑纷飞!全场顿时一静,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惊呼。王平都不由得微微前倾身体,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好力道!虽精度稍欠,然战场之上,此等破甲之力,堪称利器!”赵云抚须点评。
接着登场的是钟会。只见他轻提丝缰,白马如雪,蹄声清脆,奔驰姿态优雅而高效。至靶位,开弓放箭,动作流畅潇洒,颇具观赏性。三箭皆中靶,且均在红心附近,尤其最后一箭,堪堪钉在百二十步靶的红心边缘,显示出极其扎实和稳定的基本功。“好!举止有度,功底深厚,颇有古之名将风范。”有考评官赞道。钟会收弓,面带淡然微笑,向将台微一颔首,从容退下。
而后,那位来自荆州的神射手石弘登场,以其人马合一、三箭皆中靶心的神技,引得满场雷动,赵云亦盛赞其为“天生神射手”。
最后轮至邓艾。他的骑术并非最优,马匹也非神骏,甚至显得有些吃力。但他控马极稳,目光死死锁定靶心。开弓时,臂膀稳如磐石,仿佛无视马背颠簸。第一箭,五十步靶心,笃!第二箭,八十步靶心,笃!至第三箭,他深吸一口气,似乎略有停顿,瞄准时间稍长,引得有人窃窃私语。忽而,箭出!去势似乎不如钟会之箭迅疾,也不如羌人之箭刚猛,却带着一股不变的决绝,“咄”的一声,深深钉入百二十步靶的红心!虽非石弘那般三箭连珠神乎其技,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三箭全中红心!
“此子……心志之坚,异于常人。”赵云目光如炬,看出了门道,“骑术非其所长,然能凭超绝的专注与稳定弥补,殊为不易。”王平也微微点头:“是个能咬牙的。”
第二项:力量与技击。
此项包含开硬弓、擎石礩(举重)、徒手搏击及兵器格斗。
开硬弓环节,羌人青年与山东壮汉引人瞩目。擎石礩,巴蜀矮壮汉子以巧劲扬名。
徒手搏击与兵器格斗捉对比试。邓艾抽签对手是一名以勇力着称的军中悍卒。邓艾招式毫无花俏,甚至略显笨拙,但下盘极稳,反应迅捷,格挡招架异常坚固。他并不急于进攻,而是不断格挡、闪避,消耗对手体力,寻其破绽。最终趁对手猛攻力竭之隙,一记简洁有力的擒拿将其摔倒在地,锁死关节,逼其认输。胜得并不漂亮,却极为有效,展现其坚韧与实战化的格斗理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