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钱初行市井惊,泉府立规天下平。
奸猾豪强暗蓄浪,雷霆律法断私营。
汇通万里商旅便,库纳九州金帛盈。
莫道财权无刃剑,斩乱扶正始见明。
大汉皇家银行设立的消息,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虽未立即掀起惊涛骇浪,却已让整个天下的水底暗流汹涌。诏书明发,官价定立,新钱开铸,一道道政令自未央宫发出,经由驿马快船,传遍四海。然金融之权,关乎万家生计,岂是一纸诏书可立定乾坤?其间的较量、试探、冲突与磨合,才刚刚开始。
长安西市。
历来商贾云集,货通中外。自银行诏令颁布,这里便成了观望新政风色的第一线。
这一日,西市口新设的“大汉皇家银行长安西市分行”正式挂牌开业。
门前车马簇拥,人声鼎沸。分行大门两侧,悬挂着巨大的木牌,左边以朱砂大字写明官方比价:
【御定钦颁 永为成例】
足色黄金一两 = 白银八两五钱
足色黄金一两 = 新铸五铢钱一万枚
足色白银一两 ≈ 新铸五铢钱一千一百七十六枚
(注:新钱一律足重五铢,铜九铅一,边缘锉磨光滑,中有方孔,正面篆‘肇元通宝’,背面篆‘长安’或‘洛阳’等铸地字样。)
右边牌上则写着银行的业务:“官民金银无限兑兑”、“新旧钱币依例折换”、“大宗商贸可开银票”、“异地汇兑收取微费”、“官民借贷需抵押质”。
银行总督辛苗亲临坐镇,户部、少府派来的精干吏员各司其职,柜台后算盘声噼啪作响,一箱箱刚从将作监运来的、串好的新钱闪着青Cu色的光,角落里还有锐士护卫的银箱金匮,彰显朝廷信誉。
最初,多是看热闹的百姓和心思各异的商贾。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西市一个经营蜀锦生意的中年商人,姓王。他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几块剪得零碎的银角子,加起来约莫三两。他颤声问道:“官……官人,俺这点碎银,能按官价换新钱不?”
柜后吏员和蔼一笑,接过银两,用戥子仔细称过,又验了成色,朗声道:“足色白银三两,按官价,可兑新钱三千五百二十八枚!” 说罢,利落地数出相应数量的新钱,用麻绳串好,推到他面前。
王商人捧着那沉甸甸、铸造精良、文字清晰的新钱,反复查看,又对比了一下自己带来的旧钱(其中不乏剪边、薄小者),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哎哟!真是好钱!分量足!模样也周正!比俺那堆破烂强多了!多谢官人!多谢朝廷!” 他欢天喜地地挤出去,逢人便夸新钱好,官价公道。
有了第一个,便有第二个、第三个……许多小商贩、普通市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家中积存的金银碎件或成色不好的旧钱拿来兑换。银行吏员一律按章办理,态度公允,一时间,兑换柜台前排起了长队,赞叹之声不绝于耳。新钱铸造精良,难以仿造,且朝廷承诺无限兑兑,很快赢得了普通百姓的信任。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喜形于色。人群中,几个衣着光鲜的大商人冷眼旁观,低声交谈。
“哼,雕虫小技,收买人心罢了。”一个经营钱帛兑换的巨贾嗤笑道,“三两五两的碎银自然好兑,我倒要看看,若是千斤万斤的金银,他这银行还兑不兑得起?这官价又能撑几时?”
另一盐商忧心忡忡:“朝廷这一手,是要把咱们的钱路断尽啊。日后大宗买卖,都要经他银行过手,这汇费、这官价……利润凭空薄了三成不止!”
“且看着吧,”一个老者眯着眼,“树大招风。这银行动了多少人的奶酪?长安城里,可不止我们几家。那些放印子钱的、私铸铜钱的,能甘心?”
正如他们所料,银行的推行,远非一帆风顺。
***
蜀郡锦官城。
天府之国,商贸繁盛,亦是旧钱混乱、私铸猖獗的重灾区。银行分行设立后,官方强力推行新钱,要求官府收支、市场交易,逐步改用新钱计价。
然而,一些掌控粮食命脉的本地豪强与奸商勾结,试图给新政一个下马威。他们凭借手中囤积的大量粮食和旧钱,先是拒不接受新钱购粮,声称“新钱无用,只认旧钱和金银”。当百姓拿着新钱买不到米时,恐慌情绪蔓延,新钱信誉首次遭遇挑战。
银行成都分行主管(由原益州市舶司一位干吏升任)立即上报益州刺史府及朝廷。诸葛亮得报,毫不犹豫,与刘禅议定后,发出严令:“凡拒不收受新钱、哄抬物价、扰乱市场者,以抗旨论处!”
刺史府雷厉风行,即刻开放官仓,以官价(略低于市场价)出售粮食,且只收新钱。同时,派出巡察御史,密查带头拒收新钱的奸商。
很快,证据确凿。以成都大粮商罗奎为首的数家豪强,不仅拒收新钱,还暗中串联,囤积居奇,企图抬高粮价,败坏新钱名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