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旗漫卷汉天秋,肇纪元开定九州。
双印钤纲颁圣策,百官列陛拜宸旒。
武侯华发凝山河,后主清音震冕旒。
更待勋臣承玉册,长安旭日满金瓯。
公元237年,肇元元年秋,长安城头赤旗漫卷。
天子刘禅与丞相诸葛亮联名钤印的《鼎新革故策》昭告天下,六卷宏纲如惊雷落地。
尚书令蒋琬于三省官署内彻夜秉烛,指尖划过“整编司”条目,忽闻窗外马蹄声急——辽东捷报与新政邸报竟同日抵达。
归化馆内,前吴将周平手捧《大汉训》浑身战栗,那“叛臣未冠者”的条款,竟为他劈开一道生路。
而刘禅凝视阶下羽扇轻摇的诸葛亮,恍见另一个时空“乐不思蜀”的荒唐身影。此刻相父鬓边早生的华发,皆化作了墨色山河里最浓重的一笔……
初秋的长安,天空澄澈如洗,仿佛特意为这肇元新朝拂去了阴霾。未央宫前殿巨大的丹陛之下,黑压压站满了身着崭新朝服的文武百官,依三省六部新制序列而立。朱红的梁柱、玄黑的殿宇、金色琉璃瓦在晨光下闪耀,空气中弥漫着庄重的熏香和一种近乎凝固的期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丹陛最高处——那面刚刚升起,在晨风中猎猎招展的巨大赤旗,旗上金色的“汉”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刺得人几乎睁不开眼。
“吉时已到——” 司礼监拖长的唱喏声穿透寂静。
沉重的宫门缓缓洞开。皇帝刘禅,身着玄衣纁裳十二章纹冕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御前铁卫营森严的扈从下,步履沉稳地踏出大殿,行至丹陛最前沿。他身后半步,丞相诸葛亮羽扇纶巾,一袭深青色鹤氅,神色端凝,目光如静水深潭,扫过阶下肃立的群臣与更远处宫门外隐约可见的万头攒动。
刘禅站定,深吸一口气,清朗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借着宫阙的回响,清晰地传遍整个广场:
“朕承高祖斩蛇之运,继昭烈托孤之重,赖丞相武侯诸葛亮廿载呕心,将士十年浴血,终克定中原,混一寰宇!今烽烟初熄,百废待举,当肇启新元,铸万世基业!”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此《鼎新革故策:大汉隆兴治世宏纲六卷》,乃朕与相父,殚精竭虑,字字推敲,为天下苍生谋,为万世太平计!此策,字字皆凝天命人心!”
他展开手中以明黄云锦装裱的卷轴,声音洪亮,一字一句,清晰地宣读着卷首的御制诏谕。当念到“布告天下,咸遵勿怠”时,一股无形的威压伴随着新帝的意志,沉沉笼罩下来。
诸葛亮适时上前一步,羽扇轻点那卷轴末尾鲜红夺目的两方钤印——象征着皇权的“皇帝之玺”与象征着相权及新政执行枢纽的“汉丞相印”。双印并钤,昭示着此策无上的权威与君臣一体的决心。
“臣等领旨!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阶下山呼海啸般的叩拜声浪直冲云霄,在宫墙间激荡回响。这声浪也感染了宫门外的万千百姓,隐约的欢呼如同潮水般一**涌来。
“众卿平身!”刘禅的声音带着克复山河的威仪,压下了沸腾的声浪。他目光如炬,扫视阶下每一张激动或忐忑的面孔,“宏纲既颁,新政初行,然大厦非一木可支,山河赖众志方成!自陇西烽火至建业楼船,自白狼山陌刀至京口焚舟锁链,凡为我大汉一统浴血、献策、归心者,皆功在社稷!今日,朕秉天命,承祖德,依《宏纲》所定三省六部之制,大封有功,以定新朝柱石!”
司礼监大监手捧一卷以玄色锦缎装裱、镶金玉轴的诏书,趋步上前,声音洪亮如钟,穿透整个未央宫前殿广场:
“——肇元皇帝敕命:大封功臣,以定国基——
一、中枢宰辅,总揽枢机:
加封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为‘兴汉公’,加食邑八千户,总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开府仪同三司,军政民政,皆由公府批阅签发!
擢尚书令蒋琬为尚书左仆射,晋爵安阳侯,加食邑三千户,掌尚书省诸务,专司‘整编司’战后整合大计,督建业转运使司!
擢侍中董允为中书令,晋爵成都亭侯,掌中书省‘安新曹’,定天下官吏升迁名录,授官之权!
擢黄门侍郎费祎为门下侍中,晋爵江陵侯,执掌门下省,核验四方降表文书,掌归命侯孙皓手谕副本!
二、四方都督,镇守疆宇:
加封卫将军姜维为京畿都督,晋爵襄平侯,督京畿长安军区八万羽林精锐,赐紫绶金印,掌‘连山弩’之军!
加封镇北将军马岱为北疆都督,晋爵狄道侯,督北疆昌黎军区十二万边军,筑‘八阵戍堡’,赐节钺,专讨不臣!
擢镇东将军张翼为中原都督,晋爵武阳侯,督中原长安军区七万兵马,配‘惊雷’床弩,卫护京畿侧翼!
擢镇南将军黄权为江东都督,持节,晋爵孱陵侯,督江东建业军区水陆大军八万,统辖‘卧龙级焚江舰’,季报江东豪强动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