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愚公”计划是为“太阳炉”打造一副强健的骨骼。
那么,材料就是为这颗“太阳”注入灵魂的血液。
而在陆云画出的那上百张图纸中最关键的,无疑是那张代号为【HX-1】的超导合金配方图。
HX,是“核心”的缩写。
1,则代表着它是所有后续材料的起点。
没有它,所谓的“磁力之笼”就是一句空话,“托卡马克”更是天方夜谭。
红星湾,特种材料研究所。
孙连成院士将全国所有能叫得上名字的材料学专家都“请”到了这里。
五十多位白发苍苍的泰山北斗,挤在一个小小的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投影幕布上那张手绘的配方图。
那张图,很简单。
简单到只有几行字和一连串看似毫无关联的化学元素。
【基材:钇-钡-铜氧化物(Y-Ba-Cu-O),比例1:2:3】
【掺杂剂:锆(Zr),千分之三】
【烧结温度:1700摄氏度】
【淬火工艺:液氮环境下,三次循环淬火,每次间隔17.5秒】
良久。
一位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老教授,颤巍巍地推了推老花镜,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孙……孙院士,您确定……这就是陆总师给出的配方?”
“千真万确。”孙连成点头。
“不可能!”老教授的音量猛地拔高,“这完全不符合现有的超导理论!钇钡铜氧体系我们不是没研究过,它的超导转变温度最高也就在90K左右!而且极不稳定!
掺杂锆?为什么是锆?这在元素周期表上跟它们八竿子打不着!还有这个1700度烧结……天哪,在这个温度下材料结构早就被破坏了!更别说这个17.5秒的淬火间隔!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所有专家的共鸣。
“没错!这更像是一个厨师的菜谱,而不是一份严谨的科学配方!”
“太离谱了!完全是经验主义的堆砌,看不到任何理论支撑!”
“孙院士,我们是不是应该先从理论上对这个配方进行一下论证?”
孙连成却异常平静。
他站起身,环视着一张张激动而困惑的脸。
“各位,我理解你们的疑问。事实上,在拿到这张图纸的第一时间,我的反应和你们一模一样。”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
“但是请大家记住两件事。”
“第一,‘龙骨零号’也是在这位陆总师的‘玄学’指导下诞生的。它的性能在座的各位,有谁能用现有的理论解释清楚吗?”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避开了孙连成的目光。
“第二。”孙连成加重了语气,“‘补天’计划是军令状!我们没有时间去论证,去怀疑!我们唯一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图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
“现在,我宣布,【HX-1超导合金攻关小组】正式成立!”
“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半个月之内我必须看到第一块合格的样品!”
话虽说得斩钉截铁,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却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1994年的华夏,工业基础薄弱。
别说1700度的高温烧结炉,就连配方里最基础的几种高纯度稀土元素都成了拦路虎。
国内根本没有现成的提纯生产线。
怎么办?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孙连成,这位六十多岁的老院士,脱下了白大褂,换上了工作服,带着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专家教授,一头扎进了简陋的化学实验室。
他们拿起了烧杯和试管,用最原始、最笨拙的化学萃取法,从矿石原料中一点点地分离提纯。
那半个月,整个研究所都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化学试剂的味道。
专家们的手被各种酸碱腐蚀得不成样子。
好几个老教授因为连续熬夜体力不支,直接晕倒在了实验台前,醒来后,拔掉吊瓶又冲了回去。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场用凡人的意志,向上帝的禁区发起的悲壮冲锋。
半个月后。
当最后一批高纯度钇粉被成功萃取出来时,整个实验室的人都瘦了一圈。
他们看着那仅仅只有指甲盖大小,用小玻璃瓶装着的,几种珍贵无比的金属粉末,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这点材料只够一次实验。
一次失败就意味着半个月的拼命,全部付诸东流。
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那个由旧锅炉改造而成的烧结炉上。
炉子根本达不到1700度的精确温控,只能靠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手动调节鼓风机。
没有液氮循环系统,就用一个大铁桶,装满了从医院借来的液氮,旁边放一个秒表,靠人手把烧红的样品一次次地浸入再捞出。
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土”,那么的不靠谱。
当那块只有硬币大小的,黑不溜秋的样品被成功烧结出来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