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这200米的距离,要是以前,战士们很难与鬼子进行对射。但现在不一样了,倒霉的只有鬼子。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武器好。现在战士们使用的步枪,大部分是广西军队使用的步枪。这些步枪都是德国授权捷克等国家生产的毛瑟M1924型步枪,枪的精度与原装基本无异;这比国内生产的七九式、汉阳造等不知高出多少个档次。也有部分战士使用日军的三八大盖。虽然日本鬼子特别坏,但他们生产的这枪确实很好,与捷克生产的毛瑟1924基本不相上下。就这三八大盖,日军常备师团都要求士兵在300米距离上,5发中至少3发要达到精准射击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三八大盖的性能。
二是战士们全是老兵,枪法基本都不差。那些来源于广西部队的官兵们,长期就使用好武器,部队平时训练严苛、要求又高,因此枪法本身就不错。另外,别忘了,他们大部分人还经过八期队员这些高手们几个月时间的指导,枪法又精进了不少。
基于以上两点,战士们在与日军的对射中,不仅根本没有吃亏,而且是压着鬼子在打。不一会儿,明面上的鬼子就全都倒在了地上。战士们的这些表现,让杜班全都看在了眼里。他设想了一下,如果按狙击队员那样的标准进行培养,这里的不少战士都可以达到那些精准射击成绩不太好的狙击队员们的水平。
见不到能动弹的鬼子后,团长国平命令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霎时,嘹亮的冲锋号声就响彻了山谷。战士们立即从山上、谷地两侧飞速地向鬼子们所在的区域冲去。就在这时候,居然还有不少装死的鬼子,他们要么向冲锋部队射击;要么退出枪里的子弹,要与战士们拼一拼刺刀。这些不知死活的鬼子,结局可想而知。但由此也给部队增添了一定的伤亡。
就在战士们与鬼子对射的时候,炮兵们就开始转移阵地了,他们这次的目标还是鬼子的军营。
很快,炮兵们建好了炮兵阵地,调好了射击参数。万事俱备,只等9团到位的东风了。
9团现在正在赶往滁县县城的路上,之前,他们一直埋伏在琅琊山东面山脚下,准备阻击增援上山那一个联队的后续鬼子。
等了将近半个小时,才接到9团已经到位的电报,炮兵们连同9团的直筒炮又是一顿猛输出。之后,包围鬼子军营的9团就向鬼子军营发起了进攻。
9团的官兵们非常清楚,军营中可以参加战斗的鬼子估计至少还有好几百人,另外还有1000多伤兵,因此,绝对不能和鬼子硬拼。
9团官兵根据孙庆原和韦志伟的建议,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多路攻击,一点一点地向鬼子的军营中推进。他们先确定要攻击的点位,如果面积较大,就用9团自带的直筒炮轰击;如果面积小,他们就用手中的小炮轰击。
在这一过程中,不停地有鬼子的机枪爆响起来,但狙击手们马上就让机枪手吃上了铁花生米;还不停地有鬼子的掷弹筒发射炮弹,但马上就有几颗直筒炮炮弹飞过去。最狠的还是鬼子们躲在暗处,不停地向进攻部队射击,虽然马上就会被消灭,但还是给部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在消灭每一个点上所有明面上鬼子的反抗之后,战士们就绕到建筑跟前,向房间内投掷手榴弹,最后剿灭残敌。
不到一个小时,9团就消灭了军营内包括鬼子一个旅团部在内的所有鬼子。
之后,收拾好战利品,紧随已经打扫完战场的10团官兵们,迅速撤离了滁县县城。
部队回到藕塘镇后,稍事休息,就又向定远县城开进,准备与7团汇合后,消灭退守那里的另一个鬼子联队。
7团此时正守在离县城3公里远的几个村子里,他们一边监视着鬼子的这半个多联队,等9团和10团到来;一边在寻找着能够狠狠咬鬼子一口的机会。
到第二天天亮前,9团、10团到达了7团所在的几个村庄。
当孙庆原、韦志伟、袁表福、张大伟等正在商议如何从远处包围县城时,侦察连长突然来报告,鬼子这时候,突然开始吃饭,应该马上有行动。
能是什么行动呢?袁表福说:“不可能是向我们进攻!”“鬼子如果真想进攻,应该是在我们来之前,而不是我们来之后。”“顺着想,鬼子不是想进攻,那就是想逃跑!”
孙庆原说:“如果鬼子想逃跑,那我们能怎么办?”“我们原方案是要包围他们,消灭他们;没曾想,他们搞出这么一出!”“我们就在他们逃跑的路上,埋伏他们,你们说怎么样?”
袁表福、韦志伟、张大伟都说是好主意。随后,袁表福问参谋长杨永志,问他有什么想法?
杨永志汇报说,他之前和侦察连长商量过,如果鬼子向北逃窜,我们在哪里可以伏击鬼子?侦察连长推荐了一个叫石门槛的地方。
韦志伟说:“不管是哪儿,现在都来不及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