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传送阵的光芒在昆仑巅消散时, 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 “修仙圣地” 的凛冽 ——
不同于凡界任何一处的环境,昆仑巅的风裹着冰晶,刮在脸上像细针划过,呼吸间能清晰看到白雾凝结成霜;
空气中的灵韵浓郁到几乎成了液态,吸入体内时,甚至能感觉到灵韵在喉咙里 “流淌” 的触感;
更让学员们难以承受的,是昆仑巅特有的 “仙压”—— 那股无形的力量从四面八方压来,像背着千斤重物,连挺直脊背都变得困难。
来自河南的陈默,在凡界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体质在都市人群中算佼佼者,可刚踏出传送阵,就被仙压逼得踉跄了两步,胸口像被巨石堵住,连呼吸都变得急促。
他下意识地裹紧了灵韵外套,却发现外套在昆仑的低温下,竟开始泛出淡淡的白霜,原本能抵御零下十度的灵韵面料,在这里连基本的保暖都成了问题。
“好冷…… 灵韵怎么这么浓?” 来自香港的皮埃尔,忍不住用中文低声感叹。
他在凡界习惯了温和的灵韵浓度,此刻浓郁的灵韵涌入体内,让他的丹田泛起刺痛,像被灌满了水的气球,随时可能破裂。
站在传送阵旁的叶尘,早已察觉到学员们的不适。他周身淡金色的仙元缓缓扩散,在学员们周围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暂时挡住了凛冽的寒风,也减弱了部分仙压。
“各位学员,昆仑巅的环境与凡界截然不同 —— 低温、高浓度灵韵、仙压,这三者会同时考验你们的身体与灵韵适应力。” 叶尘的声音通过仙元传遍全场,清晰落在每个学员耳中,
“接下来的 100 天,我们会安排一系列适应性活动,帮助你们逐步适应这里的环境,为后续的正式修炼打下基础。”
八女也分散到学员中,安抚着大家的情绪。
苏晴的紫色仙元化作细碎的光粒,落在冻得发抖的学员身上,带来一丝暖意;柳若璃的绿色仙元则轻轻缠绕在丹田刺痛的学员腰间,引导体内的灵韵缓慢流动,缓解胀痛感。
来自新疆的阿合买提,常年在草原上应对低温,可面对昆仑的仙压依旧吃不消,郑蓉立刻上前,用橙色仙元在他周身画出抗压符文,帮他分担了部分压力。
“先随我们前往‘灵韵适应区’,那里的仙压和灵韵浓度已做了调整,适合你们初步适应。”
叶尘说着,率先迈步向前,淡金色的仙元在前方开辟出一条通路,学员们紧随其后,朝着昆仑巅深处走去。
第一阶段:基础环境适应(前 30 天)—— 御寒、抗压、灵韵疏导
灵韵适应区坐落在昆仑巅的一处山谷中,谷内的仙压被阵法削弱至凡界的 1.5 倍,灵韵浓度调整为凡界的 3 倍,温度也通过灵韵地暖维持在零下五度左右,是学员们初步适应的最佳场所。
前 30 天的适应性活动,主要围绕 “抵御低温”“适应仙压”“疏导灵韵” 三个核心展开。
1. 灵韵御寒训练:从 “被动保暖” 到 “主动产热”
适应区的第一天清晨,学员们就接到了第一项任务 —— 在零下五度的环境中,不依赖灵韵外套,通过修炼 “基础灵韵御寒诀” 维持体温。叶尘站在训练场上,亲自演示功法:
“双手结‘暖灵印’,引导丹田内的灵韵流向四肢,想象灵韵在体内形成‘暖炉’,通过呼吸将灵韵转化为热能 —— 记住,昆仑的低温不是靠衣物抵御,而是靠自身灵韵产热。”
来自西藏的卓玛,从小在高原低温环境中长大,对御寒功法的领悟最快。
她按照叶尘的指导,很快在体内形成了灵韵暖炉,指尖开始泛出淡淡的暖意,连呼出的白雾都减少了几分。
可来自上海的白领张颖,却迟迟无法掌握要领 —— 她在凡界习惯了舒适的环境,灵韵操控能力较弱,半小时过去,身体依旧在发抖。
柳若雪注意到了张颖的困境,立刻上前指导:
“不要急于求成,先从呼吸节奏开始,吸气时让灵韵缓慢进入丹田,呼气时将灵韵推向手掌,感受手掌发热的触感。”
在柳若雪的耐心引导下,张颖渐渐找到感觉,手掌开始泛热,随后热能扩散到全身,终于不再发抖。
30 天的御寒训练结束时,所有学员都能熟练运用灵韵御寒诀,即使在零下十度的环境中,也能通过自身灵韵维持体温,不少学员甚至能在训练后,让周身泛起淡淡的热雾,彻底摆脱了对灵韵外套的依赖。
2. 梯度仙压适应:循序渐进,突破身体极限
适应仙压是前 30 天的重点任务。适应区的仙压会每周提升 0.5 倍,从最初的 1.5 倍,逐步提升至 3 倍,让学员们的身体循序渐进地适应。
每天清晨,学员们都会在 “抗压训练场” 上进行站桩训练,通过 “磐石诀” 增强身体对仙压的承受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