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修仙学院招生纪实(第三章):港澳特别行政区五关考核启幕
灵气潮覆盖华夏第三年的初秋,维多利亚港上空的灵韵如细碎的金箔,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香港会展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灵韵微光;与此同时,澳门大三巴牌坊前的石板路上,灵韵与香火气息交织,议事亭前地的喷泉溅起的水珠,都裹着淡淡的金色灵韵。这一天,港澳两地同步启动华夏修仙学院首批招生考核 —— 作为华夏的特别行政区,两地虽地域面积小,却因 “国际化程度高、灵韵融合基础好”,成为招生体系中极具特色的一环。
柳若雪与吴莲分别驻守香港、澳门,通过灵韵通讯实时联动。柳若雪手中的 “名额分配表” 清晰标注:香港以 747 万常住人口、1106 平方公里地域面积、96% 灵韵覆盖达标率,分配 100 个名额;澳门以 67 万常住人口、32.9 平方公里地域面积、95% 灵韵覆盖达标率,分配 50 个名额。两地共 150 个名额,采用 “协同考核、标准统一、特色适配” 的模式,既保证公平,又贴合港澳的地域与人文特点。
“若雪姐,香港报名人数已达 1.8 万,其中 40% 是跨境通勤者,20% 是外籍居民;澳门报名人数 6000 人,以本地居民为主,还有不少从珠海过来的考生。” 吴莲的声音通过灵韵通讯传来,背景里能听到澳门考核点的引导广播(粤语、普通话、英语三语播报)。
柳若雪站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的考核指挥台,目光扫过台下排队的考生 —— 既有穿着西装的金融从业者,也有推着餐车赶来的茶餐厅老板,甚至有戴着斗笠的渔船船长。“按协同方案启动第一关,记住两个核心:一是语言协同,港澳考核全程提供粤、普、英三语服务;二是地域协同,香港侧重跨境灵韵场景,澳门侧重文旅灵韵场景,确保考核贴合两地生活。”
随着两地同时敲响灵韵铜钟,华夏修仙学院港澳特别行政区招生考核,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同步启幕。
第一关:报名登记关 —— 跨境信息互联 多语智能核验
港澳的报名登记关最大难点,在于香港的跨境通勤人群与澳门的珠澳跨境考生。为此,两地考核系统与粤港澳大湾区灵韵监测网络互联,考生无论在港澳还是珠海、深圳,都能通过 “跨境灵韵信息平台” 完成预审,线下仅需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澳门威尼斯人会议中心两个主考点完成核验。
香港考点的登记区,来自深圳的跨境通勤者陈健明正用粤语操作 “多语智能终端”。他提前在平台上填报了信息,系统自动同步了他在香港写字楼、深圳家中的灵韵监测记录。“请将手掌放在感应区,选择您熟悉的语言界面。” 终端语音播报后,陈健明选择粤语,15 秒后,淡绿色的 “灵韵信息卡” 弹出,卡面同时印着繁体中文与英文:“香港 - 跨境考生 - -00821”,背面标注 “下午 15:30 第二关 香港 2 号测试场”。
“以前跨境办事总怕信息不通,没想到修仙学院的系统这么方便,深圳的灵韵记录都能调出来。” 陈健明拿着信息卡,笑着对工作人员说(工作人员同时会粤、普、英三语)。
澳门考点的登记区,设置了 “珠澳跨境通道”。来自珠海的考生李萌萌,凭港澳通行证和灵韵流动记录,顺利完成核验。“我在澳门读大学,灵韵覆盖后,经常在澳门练习吐纳,这次特意来报考,没想到通道这么便捷。” 李萌萌的信息卡上,还标注着 “澳门 - 珠海跨境考生” 的特殊标识,方便后续优先安排考核。
两地登记区共设 50 台多语智能终端(香港 30 台、澳门 20 台),每台每小时可完成 200 人核验,截至当天下午 5 点,香港 1.8 万、澳门 6000 名考生全部完成第一关,通过率 100%—— 这一关通过跨境信息互联,解决了港澳考生的地域流动问题,多语服务则消除了语言障碍,体现了特别行政区的包容特性。
第二关:灵韵感知关 —— 香港跨境场景 澳门文旅场景
两地的灵韵感知关,分别设计了贴合本地生活的特色场景。香港作为跨境都市,测试场分为 “跨境通勤场景”(模拟港铁东铁线、深圳湾口岸的流动灵韵)、“写字楼场景”(模拟中环写字楼的密闭灵韵环境);澳门作为文旅城市,测试场分为 “文旅服务场景”(模拟大三巴、澳门塔的人流密集灵韵)、“社区生活场景”(模拟澳门老街的居民灵韵环境)。
香港考点的 “跨境通勤场景” 测试场,陈健明正站在模拟港铁车厢的平台上。灵韵像列车进站时的气流,时而快时而慢,还夹杂着深圳方向的灵韵波动(模拟跨境灵韵交汇)。他闭上眼睛,回忆每天通勤时的灵韵感知 —— 在港铁上,他习惯靠窗坐,感受窗外掠过的灵韵;过海关时,灵韵会因两地浓度差异产生轻微波动。2 分 30 秒后,他清晰感受到灵韵从香港方向流入,经丹田后与深圳方向的灵韵形成小循环,举手示意通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