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滨江社区的江风里再无油烟味,老巷社区的窄巷爬满绿植,安置社区的租客们主动认领绿地时,云港市的“生态治理三元模式”已不再是小范围的试点探索。
Z建部的考察组实地走访后,将其列为“全国城市社区生态治理创新案例”,并邀请叶尘团队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做专题分享。
更有来自东北、西北、华南的20多个城市,提出希望引入这套模式的请求。
“不能只给他们一套‘操作手册’。”叶尘在团队复盘会上说,“我们要把这半年的实践,从具体做法提炼成可复制的理论框架,讲清楚‘仙力该怎么用’‘民众怎么发动’‘政府怎么配合’,让不同城市的社区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
于是,团队用三个月时间,逐一对滨江、老巷、安置三个社区的治理过程进行拆解:梳理仙力运用的每一个细节,分析居民参与的每一次转变,记录政府部门的每一项协作。
最终,从“仙力运用边界”“民众参与路径”“政府监管角色”三个核心维度,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城市社区生态治理三元协同范式”,并形成《三元协同治理指南》,为全国社区的生态治理提供可参考、可落地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仙力运用的“三维边界”:在“辅助”与“主导”之间找平衡
复盘三个社区的实践,团队发现,仙力的“适度运用”是治理成功的前提。
若仙力介入过深,会让居民产生“依赖心理”,失去参与的动力;若介入过浅,又无法打破凡人难以突破的物理瓶颈。
经过反复讨论,他们明确了仙力运用的“三维边界”——作用范围边界、效果强度边界、运行机制边界,为仙力在治理中的角色划定了清晰的“红线”。
1. 作用范围边界:聚焦“凡人无法解决的物理瓶颈”
仙力的作用范围,必须严格限定在“凡人技术、资金、人力难以突破的物理限制”上,而非覆盖治理的全流程。
在滨江社区的油烟治理中,叶尘的“净化仙纹”仅作用于油烟净化设备的滤网,而非直接消除油烟。
“凡人能做到安装设备、规范经营,但无法靠现有技术将净化效率从60%提升到90%以上,也无法让设备能耗降低30%,这就是仙力该介入的范围。”叶尘解释道。
若仙力直接消除油烟,商户会觉得“有没有设备都一样”,不再重视设备维护,一旦仙纹能量耗尽,油烟问题会立刻反弹。
在老巷社区的空间改造中,郑蓉的“塑形仙纹”仅针对居民门口的“闲置角落”——比如墙角的三角形空隙、窗台下方的矮墙,而非直接拓宽整条巷子。
“拓宽巷子需要拆迁、重建,这是凡人政府部门能通过规划解决的问题,仙力不该介入;但居民门口的闲置角落,凡人靠手工改造无法实现空间‘拉伸’,这才是仙力的用武之地。”郑蓉说。
改造前,团队要求居民先自行清理角落的杂物,仙力只负责在清理后的基础上优化空间,这样既保证了居民的“主体地位”,又避免了仙力“大包大揽”。
在安置社区的绿地治理中,柳若璃的“生机仙纹”仅作用于土壤改良和种子优化,而非直接让杂草变成鲜花。
“凡人能做到清理垃圾、播种浇水,但无法在短期内将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肥沃,也无法培育出既耐贫瘠又易养护的花种,这就是仙力的介入点。”柳若璃补充说。
团队先组织居民和租客清理了三天绿地垃圾,柳若璃才施展仙力改良土壤,这种“凡人先行动,仙力再辅助”的模式,让居民更有成就感,也更愿意参与后续养护。
2. 效果强度边界:控制“凡人可感知的合理范围”
仙力的效果强度,必须控制在“凡人认知范围内的合理提升”,避免出现“超自然的神迹”,否则会让居民觉得治理成果与自己无关,失去参与的热情。
在滨江社区的景观池治理中,吴莲的“水脉循环阵”将水体净化时间从传统方法的3个月缩短到1个月,而非“一夜变清”。
“如果今天布下阵法,明天池水就从黑臭变成清澈见底,居民会觉得这是‘神仙的功劳’,不会意识到自己清理垃圾、投放微生物制剂的作用。”吴莲说。
阵法启动后,居民每天都能看到池水的细微变化:第一天绿藻开始下沉,第三天水色变浅,一周后能看到小鱼游动,这种“渐进式的改善”,让居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治理成果的关联。
在老巷社区的绿化升级中,叶婉清的“生灵仙纹”让绿植的生长周期缩短20%,让蝴蝶、蜜蜂的数量增加30%,而非“一夜之间爬满墙面”“成群结队飞来”。
“如果绿植一周就爬满整面墙,居民会觉得这是仙纹的魔力,不会主动浇水修剪;如果蝴蝶突然增多,居民甚至可能产生恐慌。”叶婉清解释道。
仙纹的效果是“缓慢显现”的:居民种下的牵牛花,原本需要20天开花,现在16天就能绽放;原本偶尔能看到1-2只蝴蝶,现在每天能看到3-5只,这种“适度的提升”,既让居民感受到仙力的帮助,又让他们觉得“这是自己养护的成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