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石桌上,摆着两筐刚从试点村送来的物产——一
筐是红石村的红富士苹果,个大色艳,咬开后汁水饱满;
另一筐是茶岭村的碧螺春,干茶条索纤细,冲泡后茶香袅袅。
沈清薇捻起一撮茶叶,凑近鼻尖轻嗅:
“这茶叶用机器炒出来,香气比手工更持久,难怪城里的茶商愿意加价收购。”
柳若雪拿起一个苹果,擦了擦表皮上的绒毛:
“张强改良的矮化密植技术确实管用,这苹果的甜度和果形,比去年试种时又好了不少。”
旁边的张强和陈婷婷正低头整理着技术手册,手册上贴满了彩色便签,标注着“苹果疏花最佳时间”
“茶叶杀青温度控制”等关键要点。
“柳姐,我们把之前踩过的坑都标出来了,比如苹果套袋前要先打一遍杀菌剂,茶叶采摘后两小时内必须杀青,这些细节老乡们容易忽略,得重点提醒。”
张强把手册递过来,脸上带着些许紧张,“就是不知道中部其他村的情况和我们村一样不,万一技术不适用可怎么办?”
柳若雪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放心,出发前我们用‘乡业推广令’测过,中部片区的15个丘陵村,要么像红石村一样种着传统果树,要么像茶岭村一样依赖单一经济作物,土壤和气候条件都能适配我们的技术。
这次我们分两组,你带一组去豫西的桃园村、柿子村,主打果树改良和林下经济;
陈婷婷带一组去皖中的柳溪村、板栗村,重点推茶叶种植和茶旅融合,我和苏瑶在中间协调,有问题随时联动。”
当天午后,两支推广小队便踩着“巡乡云路”往中部片区赶。
豫西的丘陵上,桃树刚抽出新叶,村民们正蹲在地里发愁果子的销路;
皖中的山坡上,茶树连成一片,可手工炒茶的锅灶旁,只有几位老人在慢悠悠地翻动茶叶。
看到带着技术手册和机器样本的推广队,村民们围了上来,眼里藏着期待——
他们早就听说邻县的村庄靠改良作物赚了钱,如今“懂行的老乡”带着经验上门,心里的希望又燃了起来。
一、桃园村的“桃变”:老品种换新生
张强带领的第一组推广队,第一站就到了豫西县的桃园村。
车子刚进村,就看到村支书张大山蹲在村口的桃树下,眉头紧锁。
桃树的枝桠上挂着不少小桃子,可果子又小又密,有些已经开始发黄脱落。
“张书记,这桃子怎么回事?”张强上前问道。
张大山叹了口气,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土:
“别提了,我们村种桃子有十年了,一直是老品种,果子小,甜度不够,每年只能拉到镇上的集市卖,
一斤顶多卖两块钱,有时候卖不出去就烂在地里。
去年有几户村民想砍树改种玉米,我没同意,可再这么下去,大家真的撑不住了。”
跟着张大山往村里走,沿途的桃林里,不少村民正背着背篓摘着已经发黄的小桃子,脸上满是无奈。
“这些小桃子没人要,只能摘下来喂猪,太可惜了。”
村民张老汉一边摘桃子,一边说,
“我们也想换品种,可不知道换什么好,也没人教我们技术,只能瞎琢磨。”
张强见状,从包里拿出红石村的苹果样本和技术手册:
“张书记,张大爷,我们红石村之前种苹果也失败过,后来引进了矮化密植品种,
又请了农业大学的专家指导,现在苹果又大又甜,一斤能卖八块钱。
你们村的桃树也可以改良品种,我联系了豫西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他们说你们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种‘早熟油桃’,
这种桃子成熟早,市场上少见,一斤能卖到十块钱以上。”
“真的能卖到十块钱?”张大山眼睛一亮,凑过来看张强手里的技术手册,
“那我们换品种需要多少钱?我们村的村民手里都没多少闲钱。”
张强笑着说:“张书记别担心,我们可以帮你们申请‘乡村创业互助基金’,这是低息贷款,还款期限长,
而且如果创业成功带动了村民增收,还能减免部分利息。
另外,专家会免费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教大家修剪树枝、疏花疏果、防治病虫害。”
当天下午,张强就联系了豫西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专家第二天就赶到了桃园村。
在桃林里,专家仔细查看了桃树的生长情况,给出了详细的改良方案:
“首先要把老桃树嫁接成‘早熟油桃’品种,嫁接后第二年就能结果;
其次要合理修剪树枝,去除病枝、弱枝,保证树冠通风透光;
最后要科学疏花疏果,每根枝条只留2-3个健康的花,这样结出的桃子才能又大又甜。”
村民们围在专家身边,认真听着讲解,时不时提问:
“专家,嫁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疏花疏果什么时候最合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