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院坝里,几捆贴着“试点物资”标签的竹筐、农具整齐码放,旁边的石桌上,东、中、西三地试点村的地图被平铺开来,李家庄、竹溪村、红石村等六个村庄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侧标注着蹲点人员名单和需携带的“乡业适配令”。
叶尘将一枚刻着“试点督导”的令牌分予各组,令牌上的纹路与“乡业适配令”隐隐相吸:
“试点是检验措施的试金石,咱们蹲点的人,既要当‘指导者’,帮村民搭框架、解难题,更要当‘学习者’,多听他们的想法,随时调整措施——
记住,咱们是来帮衬的,不是来指挥的,村里的事,终究要村民自己说了算。”
柳若雪将打包好的技术手册、合作社章程分发给众人:
“这些资料里写了合作社注册流程、种植养殖技术要点,不过都是基础框架,具体怎么干,得结合村里的实际来。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用‘试点督导令’联系,咱们九人随时远程商量。”
当天午后,六支蹲点小队便踩着“巡乡云路”奔赴各试点村——
没有锣鼓喧天的迎接,只有村民们带着好奇与期待的目光,跟着他们走进村委会的小院。
这场不扰民生、不增负担的试点落地,就像一粒种子,悄悄埋进了乡野的沃土,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刻。
一、东部试点:李家庄的草莓棚与竹溪村的竹篾香
李家庄:从“不敢种”到“抢着种”
叶尘与郑蓉抵达李家庄时,村支书李建国正带着几个老人在田埂上发愁——
之前种草莓赔了钱,不少农户对“果蔬种植合作社”仍有顾虑。
“叶同志,不是我们不信你,只是之前那两万多块钱,是好几户人家的积蓄,实在赔不起了。”
李建国搓着粗糙的手,语气里满是犹豫。
叶尘没急着解释,而是拉着李建国和农户代表去了苏南农业科学院的草莓种植基地。
站在郁郁葱葱的草莓大棚里,看着鲜红的草莓挂满枝头,听着专家讲解“智能种植监测棚”的原理,农户李明亮的眼睛亮了:
“叶哥,这棚里的温度、湿度都能自动监测?那我们就不用凭感觉浇水施肥了?”专家笑着点头:“不仅如此,棚里还能提前预警病虫害,你们手机上装个APP,就能收到提醒,比老经验靠谱多了。”
回到李家庄,叶尘和郑蓉帮着起草合作社章程,明确“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收益按土地占比和劳动贡献分配;
同时,联系苏州的商超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草莓成熟后,商超按每斤15元的价格保底收购,若市场价格高于15元,按市场价结算。
“我们家有两亩地,我想入社!”李明亮第一个报名,接着,之前犹豫的农户也纷纷举手——有技术支持,有销路保障,大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合作社成立当天,叶尘用“乡业适配令”在村头的空地上搭建起首个“智能种植监测棚”,淡青色的仙力沿着棚架流转,棚内的传感器开始实时采集数据,手机APP上清晰显示着“土壤湿度25%,需浇水;温度22℃,适宜生长”。
接下来的一个月,叶尘和郑蓉跟着农户一起翻地、育苗、搭棚。李明亮之前种草莓的失败经验成了“活教材”,他带着农户们按照专家的指导,给草莓苗疏花、套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通过APP视频连线专家。当第一茬草莓鲜红饱满地挂在枝头时,苏州商超的采购车准时开到了村口,看着一筐筐草莓被装上货车,拿到手里的现金,李明亮笑得合不拢嘴:“这一茬草莓,我家两亩地赚了三万多,比在城里打工三个月挣得还多!”
消息传开,村里没入社的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的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50亩,还吸引了3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他们学着用手机直播草莓采摘的场景,直播间里,“新鲜采摘的草莓,现摘现发”的字样吸引了不少网友下单,短短一周,线上销量就超过了线下。
竹溪村:老竹篾编出新花样
叶婉清蹲点竹溪村时,非遗传承人周福海正对着一堆没人要的旧竹篮叹气。“周大爷,咱们这竹编手艺是宝贝,就是得换个花样。”叶婉清带来的年轻设计师小夏,拿着几张竹编背包、台灯的设计图,蹲在周福海身边比划,“您看,把竹篾编得细一点,编成这种波浪纹,再配上皮质的肩带,年轻人肯定喜欢。”
周福海半信半疑地拿起竹篾尝试,手指有些僵硬——几十年的老手艺,突然要改,心里没底。叶婉清见状,帮着找来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跟着周福海学基础竹编,小夏则手把手教他们按设计图编织。“这竹编台灯的灯罩,要编得疏密均匀,不然透光不好。”小夏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年轻人学得快,没几天就编出了第一个样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