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穿越 > 青史照山河 > 第54章 秦地冬储核仓粟,魏陇赈粮抗苛欺

立冬的寒风卷着枯叶掠过泾阳的仓廪,公仓前的冬储核验台已垒起半人高的陶瓮。按《商君法·仓律》“冬储需‘十月底核私仓粟,私仓超五十石者缴赈粟五石,三十至五十石缴三石,不足三十石免缴’”,官府设“仓粟双验制”——铜制量(秦制一石容195升)测私仓实存,糠麸测试板(粮粟与糠麸比例超九成五为合格)验粮质,确保“冬赈粟足,贫户无饥”。 赵承的青骊马停在核验台旁,马背上的牛皮袋里装着两样关键物:一是睡虎地秦简《仓律·冬储篇》抄本,朱笔圈着“私仓虚报者,罚粟五倍”;二是“冬储核验册”,记着全县贵族与农户的私仓备案数。他刚翻身下马,就见旧贵族嬴恪(嬴氏旁支,爵为“公士”)正揪着仓啬夫的衣领争执:“我家私仓就三十石粟,按律免缴赈粟,你凭啥说我藏了六十石?” 仓啬夫李甲手里攥着私仓备案册,额角冒冷汗:“嬴大夫,你家去年私仓就有四十二石,今年新开了十亩荒田,咋会只剩三十石?我得去你私仓丈量!”围在旁的农人窃窃私语,张伯抱着空陶瓮叹气:“俺家私仓才十五石,就盼着冬赈粟过活,要是嬴大夫多藏粮逃缴,俺们这些贫户可咋整?” ## 一、主线:赵承量仓破虚报,嬴恪悔悟补赈粟 赵承先接过嬴恪的私仓备案册——木牍上“三十石”的字迹墨色发灰,像是用旧墨涂改过,而李甲的乡邑总册上,明记嬴氏今年“新开荒田十亩,预估收粟二十石,私仓应超六十石”。“嬴恪,你私仓在哪?带我去验。”赵承的声音刚落,嬴恪的脸色就白了几分,却仍强撑着:“私仓在村西,就是三十石,去了也一样!” 一行人跟着嬴恪往村西走,他的私仓藏在竹林深处,是座半地下的窖仓,掀开青石板时,一股粟香扑面而来。李甲用木刻丈量尺测窖仓尺寸(长三丈、宽两丈、高一丈),按秦制“每立方丈容粟二十石”,这窖仓至少能容六十石粟。“嬴大夫,这窖仓能装六十石,你说只有三十石?”赵承让小吏用铜量实测,一斗一斗地量,最后竟量出六十五石粟,粒满无霉,粮质远超合格标准。 嬴恪腿一软,差点坐在窖仓的粟堆上:“我……我怕缴了赈粟,自家冬粮不够……去年冬天下了三个月雪,我家差点断粮……”这时,张伯突然走进窖仓,抓起一把粟米:“嬴大夫,俺们知道冬天难熬,可俺村有五户贫户,私仓不足十石,要是领不到赈粟,腊月就得挖野菜!俺家阿大的腿还没好,连野菜都挖不动啊!” 张伯的话让嬴恪红了眼,他蹲下身,抓着粟米喃喃:“是我自私……只想着自家,忘了你们的难处。”他转身对家奴说:“去把私仓里的十石粟扛出来,五石缴赈粟,五石分给张伯这样的贫户,每户一石!”家奴扛粟米时,赵承教众人“粮质核验法”——把粟米倒在糠麸测试板上,轻轻晃动,糠麸落尽后,粮粟仍占九成五以上,才算合格的冬储粮。 “《仓律》载‘私仓虚报六十石者,罚粟三百石,爵降为‘上造’’”,赵承看着嬴恪补的赈粟,话锋一转,“但你主动补赈粟、分贫户,罚粟减为二百石,爵降不变。以后再怕冬粮不够,可向官府申请‘冬储贷粟’,别再虚报。” 嬴恪捧着合格的粟米,递给张伯:“张伯,对不住,是我差点断了你们的活路。明年我家荒田丰收,一定多缴赈粟。”赵承在《冬储核验册》旁批注:“泾阳立冬核冬储,嬴恪虚报私仓逃赈粟,因贫户诉艰而悔悟。冬储之要在‘公’,贵族若能念农饥,纵有过失亦能补。” ## 二、支线·农人孟姬:魏陇领赈遭苛扣,糠麸验质护冬粮 同日上午,魏国曲沃县的冬赈粟发放点,孟姬裹着打补丁的粗麻短褐,抱着陶瓮排队。按李悝“尽地力之教”,“冬赈粟按贫户私仓分等:不足十石者领三石,十至二十石者领一石,二十石以上免领”,可小吏郑五(前章苛扣种粮被笞后,仍掌赈粟发放)却把掺了三成糠麸的粟米往农人的陶瓮里倒,粒小还带碎石。 “郑吏,这不是合格赈粟!”孟姬拦住他,指着陶瓮里的糠麸,“合格赈粟糠麸不超一成,你这都三成了,咋吃?”郑五把陶瓮推到地上,粟米撒了一地:“今年赈粟不够,能领就不错了,要么领,要么饿着!”邻村王婆蹲在地上捡粟米,哭着说:“俺家私仓才八石,就盼着这三石赈粟过冬,你咋能掺这么多糠麸啊!” 孟姬突然想起里正教的“糠麸验质法”——取一斗赈粟,倒在竹筛里,筛去糠麸和碎石,合格者筛后仍有九升以上。她赶紧让阿大拿来竹筛,当众测试:郑五发的赈粟,一斗筛后只剩六升,还混着两粒碎石;而县府备案的合格赈粟,一斗筛后有九升五合,粒满饱满。“大家看!郑吏把合格赈粟掺了糠麸,私吞了!” 人群里的老农张爷气得发抖:“去年冬赈,我领的赈粟就掺了糠,吃了拉肚子!郑吏,你是不是把合格赈粟卖了换铜贝?”郑五慌了,转身想跑,却被孟姬伸脚绊倒——她脚上的草鞋磨破了底,露出里面的麻线,却死死踩着郑五的衣角。 这时里正带着县吏赶来,查点郑五的私宅,在床底搜出十石合格赈粟,袋上印着“曲沃县公仓冬赈”的戳记。“按《法经·荒律》,赈粟掺假者笞五十,倍退合格赈粟!”县吏把合格赈粟分给农人,孟姬教大家“粟米清糠法”:“把赈粟倒进竹筛,晃三圈,糠麸就掉了,再用清水淘一遍,碎石就沉底了。” 王婆捧着清好的粟米,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孟姬,要是没你,俺们今年冬天真得饿肚子!”孟姬掏出记事木牍,用炭笔在上面刻:“曲沃立冬领赈,糠麸验质见人心。吏若欺贫,再足的赈粟也暖不了饥寒。”刻完,她把木牍藏在陶瓮旁,瓮里的粟米还带着阳光的温度,是一家人过冬的希望。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辩冬赈,儒法合谋定新规 暮色中的咸阳议堂,烛火映着两卷策论。卫鞅穿着黑色曲裾深衣,手里攥着嬴恪的虚报案牍,眉头紧锁:“冬赈是贫户的活路,私仓虚报者必须重罚!不然贵族都学样,赈粟不足,明年春天就得有流民!” 坐在对面的淳于越摇着蒲扇,手里捧着《孟子·梁惠王上》,慢悠悠地说:“卫客卿,重罚固然必要,可你看孟姬案——贫户领的赈粟掺了糠麸,就算贵族缴了赈粟,农人死的还是饿死,这不是更误事?《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冬赈不该只盯着贵族缴粟,更要管小吏苛扣。” “小吏苛扣该罚,可贵族虚报更该惩!”卫鞅把案牍往桌上一拍,“去年秦国因贵族虚报,冬赈粟少了三百石,导致五十户贫户逃荒,你忘了吗?” “我没忘。”淳于越放下蒲扇,翻开孟姬的记事木牍,“可你也该想想,嬴恪虚报是怕自家冬粮不够,郑五苛扣是贪铜贝,根源不同,治法也该不同。贵族怕饥,可设‘冬储贷粟制’,让他们能贷粟过冬,不用虚报;小吏贪腐,可设‘赈粟双监制’,农户代表和吏员一起发赈粟,互相监督。” 两人正争执不下,赵承推门而入,手里拿着“泾阳冬储核验报告”。他把嬴恪的转变、孟姬的遭遇细细说完,道:“卫客卿,淳于先生,我倒有个主意——可设‘冬赈双保制’:贵族私仓超五十石者,缴赈粟五石,若怕冬粮不够,可贷粟十石,春收后还八石;贫户领赈粟时,需农户代表与吏员同验粮质,掺假者不仅笞罚,还要倍退赈粟。另外,官府设‘冬饥申诉鼓’,贫户遇苛扣可击鼓报县府,不用层层上报。” 卫鞅盯着报告上“嬴恪补赈粟”的记载,沉默片刻:“双保制可行,但需加一条——贵族贷粟需‘三吏担保’,避免逃贷;小吏发赈粟时,若粮质不合格,农户代表可拒领,县吏需立刻换合格赈粟。” “善。”淳于越站起身,对着卫鞅作揖,“卫客卿此举,既守了律法的严,又留了民生的暖。《管子·轻重乙》云‘民饥不可不救’,冬赈不是要榨贵族,也不是要纵小吏,是要让贫户有粮吃,贵族无顾虑,这样才能安稳过冬。” 赵承把“冬赈双保制”的条文写在竹简上,旁添一句:“冬赈之治,在‘足’不在‘苛’,在‘实’不在‘虚’。”写完,他想起核验台旁张伯的陶瓮、孟姬的竹筛,忽然明白:变法不是刻在竹简上的冰冷律条,是让贫户寒冬有粟粥喝,让贵族不用靠虚报自保,让每一户人家都能在立冬后,盼着来年的春耕。 ## 四、冬储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护冬暖 深夜的泾阳县寺,烛火还燃着,赵承坐在案前,在《变法实录》上一笔一划地写:“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冬十月,泾阳核冬储,贵族嬴恪虚报私仓六十石,逃缴赈粟五石,见张伯等贫户无粮而悔悟,补赈粟五石,分贫户五石;魏地曲沃,小吏郑五赈粟掺三成糠麸,贪私仓十石,赖孟姬、张爷与农户之力揭穿,县吏笞之五十,倍退赈粟二十石。” 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落在案上的糠麸测试板上——板上还沾着几粒合格的粟米,旁边是嬴恪补的赈粟袋,袋口的麻绳系着简单的结,是农家常用的样式。赵承拿起一粒粟米,放在指尖摩挲,仿佛能摸到阳光晒过的温度,那是泾阳秋田的气息,是贫户汗水的气息,也是变法初心的气息。 窗外传来农人的咳嗽声,张伯正借着月光把赈粟倒进陶瓮,阿大帮着盖瓮盖,虽然腿还没好利索,却笑得很开心;曲沃的孟姬,正帮王婆清赈粟里的糠麸,竹筛晃动的声音,在冬夜里格外清晰。 赵承走到窗边,看着远处仓廪的灯火,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回到案前,在《变法实录》的最后,添了一行小字:“冬储核粟,为贫户之暖;变法定律,为民生之安。欺则民寒,实则民暖,此乃冬赈之要也。” 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特意用墨笔加粗——旁边还黏着一粒粟米,是当年嬴恪补的赈粟,历经千年,仍带着泾阳立冬的暖意,也带着那个时代变法者最朴素的初心:让每一个人,都能安稳过冬。

喜欢青史照山河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青史照山河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