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日头刚把豆荚晒得炸响,列国的农夫已扛着精收家伙往田里赶。秦国的汉子握着铁制摘豆钩,钩尖弯得像月牙;楚国的农妇挎着竹制稻穗梳,梳齿密得能滤碎壳;鲁国的田夫挑着三层杂粮筛,筛格从上到下渐细。脚步踩在田垄的干泥上 “沙沙” 响,像给成熟的作物哼着采收曲,引得埂边的向日葵都垂着花盘,像是在给饱满的籽实点头。
“公孙先生,您看这黄豆荚都炸壳了!” 王二愣子蹲在豆垄间,指尖捏着个裂开的豆荚,金黄的豆子滚落在掌心,“昨儿个按秦国的法子试摘了两垄,手捏得生疼还漏豆,您给瞅瞅咋收才又快又净。”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田埂的老槐树上,剑鞘上的 “熟守纹” 旁,新长出的 “精收纹” 像串饱满的豆荚,把旧纹路衬得实鼓鼓的。“这精收跟给作物‘解扣子’似的,得勾得准、梳得净、筛得细,” 他用摘豆钩轻轻勾住豆荚柄,一拧就把整串豆荚摘下来,“阿柴从秦地老农那学的法子,秦国的钩摘豆、楚国的梳理穗、鲁国的筛分粮,三样配着来,才不丢一粒好粮。”
说话间,小石头抱着个竹编的精收篮跑过来,篮底的编纹刻着豆荚和稻穗的图案,倒跟剑上的精收纹一个样。“这是跟鲁国家爷学编的‘分具篮’,” 王二愣子媳妇拎着布包跟在后头,包里装着测粮质的瓷盘,“一格放摘豆钩、一格盛稻穗梳、一格挡杂粮筛,干活时不混茬,瓷盘还能看粮质 —— 粒圆色亮就是好粮,瘪粒碎壳挑出来,一眼分清。”
小石头把精收篮往剑边一放,剑穗突然晃了晃,坠下颗干黄豆,正好落在篮里的瓷盘里 “嗒” 地弹了弹,滚到好粮堆里。跟着看热闹的小黄狗凑过来,鼻子凑着瓷盘嗅了嗅,想叼豆子却被小石头轻轻推开,引得大伙都笑。
一、精收工具的巧调试
整理精收工具的场面比夏日的集市还热闹,列国的器具往院坝里一摆,秦国的摘豆钩、楚国的稻穗梳、鲁国的杂粮筛排成排,磨钩的 “霍霍” 声、修梳齿的 “沙沙” 声、绷筛网的 “嘣嘣”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给作物 “做精细活” 的帮手。
“这摘豆钩得按豆荚长,” 秦国的老铁匠正给钩尖磨弧度,火星溅在地上像小烟花,“黄豆荚短,钩弯得浅点,一勾就住;豇豆荚长,钩弯得深点,能勾整串;扁豆荚扁,钩尖得钝点,别划破豆粒。就像给不同豆荚选不同的‘小钩子’,得贴心。”
王二愣子学着磨钩,磨得太尖差点勾破手指。“你这是要给豆荚‘拔牙’啊!” 秦国的张大哥笑着递过细砂纸,“磨到能勾住布片不掉就行,太尖反倒伤粮。”
公孙矩帮着调稻穗梳,把楚国的梳齿间缠上细棉线,又在梳柄上加了层防滑藤条,“这样梳稻穗时,碎壳能被棉线挂住,还不打滑,” 他拿着梳往稻穗上试了试,碎壳纷纷落在梳齿间,“像给稻穗‘梳头’,把碎发(碎壳)都梳下来。”
楚国的刘婶正给杂粮筛换底网,三层筛分别用粗、中、细网:“粗网筛大粒的豆,中网筛中等的麦,细网筛碎壳,一筛能分三样,省得再挑。”
阿柴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喊:“师父,您看这稻穗梳的影子,跟剑上的精收纹对上了!”
众人扭头一看,可不是嘛!摘豆钩的影子弯着月牙,稻穗梳的影子排着细齿,杂粮筛的影子叠着方格,三股影子在地上织成张网,把列国的巧思都兜在里头。
“昨儿个试筛杂粮时还吵了两句,” 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篮里的绿豆汤还冒凉气,“秦国的小伙想快筛赶进度,说晚了怕晒焦;楚国的媳妇说要慢筛,讲得把碎壳筛干净。最后各让一步,上午快筛、下午细筛,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秦国的布手套沾着钩油,鲁国的草围裙打着补丁,楚国的麻护腕缝着棉线。“这是给大伙备的,” 她往每个手套里塞了块薄荷糖,“手套防钩尖硌手,围裙挡粮粒溅身,嘴里含点凉的,干活不燥得慌。”
小石头突然指着槐树上的布谷鸟,众人抬头,见阳光穿过枝叶,在地上投出个歪歪扭扭的 “收”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正中间。
二、协作精收的热乎劲
精收的时候,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秦国的汉子在前头 “摘豆”,摘豆钩 “唰唰” 地勾住豆荚柄,一串串黄豆荚落在竹篮里,粒都不撒;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 “梳稻”,稻穗梳 “沙沙” 地划过稻穗,碎壳被梳下来,饱满的稻穗留在手里;鲁国的田夫提着杂粮筛殿后,把收回来的杂粮 “哗哗” 地倒在筛里,大粒、中粒、碎壳分得清清楚楚,像给粮食 “分等级”。
“今儿这收得,比给娃挑糖还细!”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稻穗梳吆喝,梳齿间挂着细碎的稻壳,“秦国的钩摘得净,楚国的梳理得清,鲁国的筛分得明,三样齐活,好粮坏粮一眼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