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一路所见,却让朱元璋神色郁郁。
你道是为何?
在沿线的农田里,近一半都种着高粱,其余大多为小米,麦子、红薯与土豆相加,也只占十分之三四。
朱元璋曾亲身耕作,自然明白西北多种高粱和小米的缘由——这两种作物耐旱。小麦需水太多,西北的天然条件无法支撑其种植。这是当地百姓在困境中做出的妥协。
然而,朱元璋心中不解:明明已有红薯、土豆这类高产作物,为何甘肃的官员没有着力推广?他暗自压抑怒火,打算等见到甘肃的布政使等人再发作。
不久,朱元璋的车队抵达兰州,这座西北重镇。
兰州地处黄河与其支流的交汇处,位置优越,农田水利相当发达。朱元璋对此还算满意。
未入城门,陕西布政使等官员已在城外迎驾。
朱元璋一下撵车,不等众人问安,便直接质问:“河西走廊为何不多种红薯、土豆?这两样岂非抗旱良种?”
几位官员互望一眼,布政使上前答道:
“陛下容禀,陕西百姓实在贫困。纵使朝廷下令推广,可薯种、薯藤皆需银两,能买得起的终究不多。更因贫困,他们不敢冒险改种新作物,只怕万一失收。因此,臣等只能任其自行决定是否改种。”
朱元璋闻言心头一震,难以置信道:“朕不是早已下旨,命天下免费推广这两种种子吗?”
三人哑口无言。他们虽不说话,朱元璋却已明白原委。
他万万没想到,竟仍有如此胆大之人,无视他的严令,贪赃枉法。难道他朱元璋的刀还不够锋利?
朱元璋目光冷峻,对陕西省几位官员说道:“进城再说!”
入城后,朱元璋顾不上休息,立即召来山西的三司官员,质问为何免费推广的种子竟被高价垄断。
三人支支吾吾,最终道出实情:最初无人愿意种植土豆与红薯,他们费尽心力,也只能劝说部分大户勉强试种。
然而第一年种植结束后,这群人发现土豆和红薯的产量极高,利润惊人,便高价垄断了市面上的种子。若有寻常百姓侥幸得了种子,他们甚至会派人上门威吓,逼其交出。这些手段全在律法允许之内,连官府也无可奈何。
三位官员虽多方设法,终究抵不过地方士绅的联手抵制。甚至在官府看来,士绅们让自家土地种满土豆与红薯,也勉强算是件好事。半推半就间,官府只得默许——只要能保障陕西军粮供应,别的事便顾不上了。
“尔等就想不出更好的法子吗?!”朱元璋勃然大怒,对地方宗族的行径愈发憎恶。
三人相视一眼,齐声请罪:“臣等无能。”若真有良策,谁愿担这无能之名?一旦被扣上这项帽子,此生便再难在官场立足。
“各地情形皆如此么?”朱元璋冷声追问。
陕西布政使犹豫片刻,低声道:“据臣所知……大抵相仿。”
朱元璋冷笑:“照此说来,新作物之利尽归豪强,百姓未得半分好处?尔等父母官,当真饭桶!”
三人浑身颤抖,伏地不敢言语。朱元璋心知这些连地方豪强都压制不住的官员,留着也是祸害。
“另有一事,陕西多年户籍不增,可是豪强隐匿人口所致?”
陕西布政使满面愁容:“陛下登基后屡次清丈田亩,又行摊丁入亩之策,断无隐匿可能。实乃西北地瘠民贫,已不堪承载更多人口。臣亲眼所见,百姓生育后竟多选择溺婴——实在养不活了!”
朱元璋心头剧震。虽知西北困苦,却未料到已到这般境地。他更明白,在此事上陕西布政使绝不敢妄言。大明考核官员首重户籍增长,若任内人口不增,便被视为无能。此刻对方甘冒风险直言真相,可见陕西确实已到绝境。
默然良久,朱元璋疲惫扶额:“朕知道了。往后西北官员考核,暂免人口增长之限。”
三位地方官热泪盈眶,叩首谢恩。这块压在他们心头多年的巨石,终于卸下。
朱元璋在兰州休整多日。此前自漠北赶回大明,一路艰辛,虽他年迈之躯尚能支撑,朝中官员却多有疲惫。
纵使心中视部分臣子为庸碌之辈,朱元璋仍不得不给予休整之期,以免落得苛待之名。
停留期间,他屡次召见近臣,共议西北困局与土豆、红薯推广之策。众臣多主张自西北外迁百姓,但此举将使边防空虚,朱元璋终未采纳。一旦边防有失,整个西北必将糜烂,远非溺婴之患可比。
西北须御三方之敌,民生艰难,自难振兴。朱元璋虽曾大力投入,意图重振这片凋敝之地,却终是杯水车薪。
他深知自己不过凡俗帝王,无力改易天时地理。至于推广新粮,唯有借国家之力设军屯示范,抑低薯价,令豪强无利可图,放弃垄断。
朱元璋亦不信世族甘愿退让,故下诏明令:囤积居奇者,抄家处之。唯有利刃相胁,方能慑服人心。
议定方略后,朱元璋未在西北久留,踏水泥官道疾返南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