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即命三司会审,彻查此事!”
礼部尚书却苦笑摇头:“此案如何深究?若孔家坚称屈打成招,不明真相的学子必会站在他们一边。大明立国未久,此时严惩孔家恐生事端。”
众人默然。毕竟涉及圣人后裔,即便罪证确凿,朝廷也需顾及天下读书人的颜面。
朱元璋越听越觉愤懑。区区孔家,难道真让朝廷束手无策?
他强压怒火问道:“朕记得南宋灭亡时,有支孔家后裔南迁了?”
杨静闻言眼睛一亮,欣然应答。
“陛下明鉴,南孔一脉如今安居衢州,离京城不远,素来家风清正,世代皆是读书人。”
“若陛下有意,不妨命南孔承袭爵位。”
“此事尚需斟酌,若两宗因此争爵,恐惹人非议。”
杨婧当即反驳:“可眼下北孔这般行径,不如让南孔前去曲阜承袭爵位。”
此言不虚,以孔家如今情状,换一支承袭也未必更差。
朱元璋心中亦有几分懊悔,当初何秋离京时未授其全权。若当初明令其严查孔氏族人罪行,或许不至如此局面。
沉吟良久,朱元璋终下决断:
“命三法司遣人赴曲阜查案,不查孔庙失火之事,专查孔氏族人其他劣迹。着锦衣卫指挥使何秋从旁协理。”
此举意图昭然:避开大案,从小案入手。孔家在曲阜横行多年,主支族人几乎人人涉案。
放开何秋权限,由小案层层深挖,终将牵出孔希学等人。将这些零散案件串联成重罪,昭示百官——这就是他们竭力维护的衍圣公府。
若到此时仍有人替孔家说话,便是藐视朝廷法度。
赵勉闻言击节称赞:“陛下此策甚妙!”
他洞悉朱元璋意图:放出锦衣卫这条猛犬撕咬孔家。此前锦衣卫在孔家手上吃亏,此番定不会善罢甘休。
孔家此次在劫难逃。
朱元璋续传旨意:“遣人前往衢州,请南孔家主入京一见。”
群臣心领神会,这是要亲自考察南孔是否真如传闻中恪守本分。若南孔与北孔一般无二,当真令人扼腕。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高呼。
三法司官员即刻启程赴曲阜。临行前各部主官均明确交代:严查到底。得知孔家 ** 孔庙的真相后,这些官员对孔家再无半点怜悯,只觉此等行径玷污圣贤之名。
与此同时,一骑锦衣卫快马加鞭驰往衢州。
同为孔子后裔,衢州孔氏与曲阜孔氏境遇殊异。自元朝起,北孔始终占据上风,承袭衍圣公爵位。朱元璋得天下后,为免更迭引发纷争,默许北孔袭爵,并对衢州孔家多有压制。
至今,衢州孔家未获任何世袭官位,纵有子弟考中进士,亦多被压制,不得授官,境况凄凉。
第244章 激动的孔思朴
孔思朴年过半百,投明后被征为衢州总制官参赞,后因病致仕,如今在家教导子弟。
孔思朴深知,他们南孔虽自视为孔子嫡传,却因未得衍圣公爵位,唯有勤学入仕,方能使门第不衰。
这日,孔思朴正为族中子弟讲授《论语》,忽有仆人前来禀报:“老爷,门外有人求见,未递名帖,只说是朝廷来人。”
孔思朴皱眉道:“既是朝廷官员,更不应如此失礼,不见!”
仆人委婉提醒:“老爷,此人气度不凡,恐怕确有要事。”
孔思朴思量片刻,道:“那便请进来一叙吧。”遂将学堂暂交族人照看,自往客厅等候。
不多时,一位精干青年步入厅中,拱手道:“见过怡云道人。”
孔思朴面露悦色——这“怡云道人”正是他辞官后的自号。但他随即肃容问道:“阁下自称朝廷命官,却不通名帖,不报姓名,莫非有意相辱?”
青年取出一块腰牌递上:“请道人屏退左右。”
孔思朴一见腰牌,神色顿变——竟是锦衣卫!忙令仆从尽数退下。
待厅中只剩二人,孔思朴心绪不宁地问道:“百户大人亲至寒舍,所为何事?”
那百户沉声道:“奉陛下密令前来。日前曲阜孔庙正殿遭人纵火焚毁。”
孔思朴立时醒悟:这把火定是北孔所为!他强压震惊,追问道:“究竟为何至此?”
百户便将山东官府与北孔的纷争一一道来。孔思朴越听越是心惊——北孔竟敢沿用前朝封号、抗旨清田、袭杀锦衣卫、焚毁圣庙,实是自取灭亡!
他心念电转,热切问道:“陛下遣您前来,可有旨意?”
百户含笑答道:“北孔罪无可赦,陛下与朝中众臣决议:请南孔一脉赴曲阜,承袭衍圣公爵位。”
孔思朴闻言心潮澎湃,自南宋以来,南孔一脉日思夜想的便是夺回衍圣公的爵位。然而元朝时势不如人,他们不得不让出爵位。
这成为南孔心中难解的遗憾,却也无可奈何。谁让北孔早早归附,攀附蒙古权势,南宗终究比不过他们。
虽怀此憾,孔思朴毕竟曾为官征战,此刻仍能稳住心绪,继续追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