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只是默默笑了笑。常茂冒的风险显而易见,但他还是义无反顾。自己身为太子舅父,难道还不能用行动表明立场?
凉国公府的马车载着甥舅二人回府,这个举动震动了满朝文武。蓝玉亲自迎接常茂的举动,分明宣告着常、蓝两派将领要联手迫使朱元璋彻查太子死因。这等紧要关头,旁人避之不及,唯有蓝玉这个大明军功最盛的将领挺身而出。
如此逼宫,日后朱元璋岂能轻饶了他!
第217章 御史出京
这日几名官员在青楼饮酒时,忍不住议论起此事。
“凉国公此举实在欠妥!这不明摆着逼迫陛下表态?此事过后,怕是要大祸临头。”
一位老成官员立即制止:“慎言!”
在这种地方议论朝政,谁知有没有锦衣卫耳目?方才说话的官员酒醒大半,赶忙向同僚致谢。
待宴散后,众人又私下聚谈。那位老成官员分析道:“你说凉国公不妥,可他曾为谁效力?太子殿下贤德有目共睹,如今死因不明,天下人皆存疑虑。凉国公身为太子舅父,于公于私都应当出面,陛下凭什么治罪?”
“别忘了太子监国时庇护过多少官员,你我都曾受其恩惠。既然郑国公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我们至少该在旁助威。”
众人茅塞顿开,暗叹姜还是老的辣。蓝玉此举虽显莽撞,却合情合理,就连朱元璋也挑不出错处。朝堂之道,确实深不可测。
次日朱元璋召见左都御史赵勉。赵勉心中暗惊,料想必是棘手差事。果然,刑部尚书杨婧亦奉召前来。
朱元璋沉声道:“朕昨日接到郑国公常茂诉状,控告晋王纵容商贩私盐交易、走私军械、残害百姓。命你二人彻查此案!”
新上任的刑部尚书杨婧正值立威之时,当即抢先应道:“臣愿担此重任,定将案情查个水落石出!”
赵勉虽不敢推辞,仍谨慎地提出了条件。
“臣年迈体衰,晋王麾下有三卫兵马,总数数万之众。若我等仅此数人前往,恐生变故。”
朱元璋眉峰微挑:“你要调兵之权?”
“正是!”
赵勉肃然应答:“臣请率三千精锐疾驰晋藩,并请陛下敕令边军策应。如此方能万无一失,将晋王平安押解回京。”
朱元璋沉吟片刻。赵勉所虑确实周全,更指明要将晋王押回京城受审,正合圣意。在场三人心照不宣,查办晋王纵容商贾不过表面文章。
朱元璋最终准奏。若无兵权相佐,恐怕难以震慑晋藩。
“臣领旨!”
赵勉与杨婧领命退下。
二人赶赴军营时,见城外早有众人等候。以曹国公为首的勋贵高声相送:
“满饮此杯,为二位大人壮行!”
饮罢即去,尽显武将利落之风。
文官来得更众,京城各衙门几乎悉数到场。东宫詹事府官员眼含热泪叮嘱:
“此案非同小可,望二位大人务必谨慎,我等在此静候佳音!”
赵勉、杨婧面泛红光。得同僚如此勉励,更有何虑?他们更见识到太子余威——在场官员至少半数是因朱标旧恩前来相送。
杨婧端坐马背,正色宣言:
“古训有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去必当查个水落石出,诸位尽可宽心!”
言外之意众人皆明,所指岂是商贾之事?
“杨大人壮哉!”
“满饮!”
……
辞别众臣,二人快马加鞭直驱太原。
与此同时,锦衣卫指挥佥事吴华面色阴沉,正与心腹刘岩密坐暗室。
自闻常茂敲响登闻鼓却安然出宫,吴华便忧心忡忡。
“谁料常茂这纨绔子弟竟闹出这般动静!”
刘岩谨慎进言:“莫非有人指使?”
吴华蹙眉:“意指凉国公?断无可能。若他有意,早在太子薨逝时便该逼宫彻查。”
“卑职猜测,或是陛下授意。”
吴华初觉荒谬,细思却觉有理。常家与太子渊源甚深,若毫无反应反倒异常。只是陛下为何选在此时?莫非蒋瓛已查得实证?抑或圣意欲再兴大狱?
“唉,为何偏偏是郑国公出面?若是别人,我们直接动手杀了便是。”
吴华沉默不语,此刻脑海中仍萦绕着动手的念头,这次能保住性命已属万幸。
“大人,您说晋王那边是否已处理干净?蒋瓛不会真的查出什么吧?”
吴华沉吟片刻,摇了摇头。
“应当不会,我想晋王不至于如此愚蠢,留下这么大把柄。至于我们这边,都是我亲自经手的,相信蒋瓛绝对查不出任何线索。”
刘岩迟疑道:
“那……您认为晋王能否安然度过?若他一口咬定是意外,大家或许都能平安无事,若是……”
吴华笑了笑说道:
“我觉得不会,你多虑了。晋王麾下有三万精兵,还笼络了不少死士。我看晋王朱棡也不是坐以待毙之人,恐怕会趁机举兵起事。”
刘岩闻言嘿嘿一笑,面露憧憬:
“若真如此便好了。一旦兵祸兴起,所有线索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便有人查到什么,我们也可说是他人伪造,故意诬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