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她正清点丧仪所需物件,周围仆妇环绕,虽知贾颜不至于胡来,仍警觉道:
前院不是有二哥哥的客人要招待?怎么到后头来了?
贾颜摇头道:
人都散了,我还留在前头做什么?
他本就不愿在贾赦父子灵前上香,况且前院人来人往,连林如海都来吊唁了。
不过这些贵客都是露个面便告辞——身份越高,规矩越严。
探春闻言脸色一变:
这就走了?怎么行!他们千里迢迢扶灵南下,对贾府可是天大的情分!
说着就要叫人去追,事关贾府颜面,岂能怠慢。
贾颜抬手拦住:
已经向老太太辞过行了。冯紫英回京,如尘和柳兄去了柯相府上。
探春压低声音:
怎么会牵扯到柯相?刚送完灵就去拜访,莫非......
贾颜失笑,新法推行确实震动了江南。
应天府半数豪族入狱,其中不乏与贾府交好之家。
若非贾母早令各房清理首尾,今日丧礼怕都凑不齐族人!
探春虽知贾府无事,贾颜也参与其中,但终究未公开表态。
先前贾颜与柯相密谈后,四大家族旁支安然无恙,已引人注目。
如今如尘二人径直从贾府前往柯相处,岂不更惹人猜疑?
贾颜温声道:
不必担心,此事本就光明正大。贾府重振门楣,正是良机。
何况我答应过,要让你凤冠霞帔入我王府,如今反倒怕了?
探春脸颊微红,轻哼一声:
少糊弄人!你分明是为了林姐姐才这般上心。
贾颜讪笑两声,柔声解释:
三妹妹多心了,你才是我最在意的人。为了让你过得更好,我自然要尽心尽力。
探春眼波流转,略带担忧地问:
当真没事?
贾颜从容答道:
能有什么事?如今不止如尘大师与柳二公子在行动,各地侠义之士都在自发保护推行新法的官员。
这等利国利民之举,参与者皆能赢得美名。况且确实造福百姓,但凡有良知之人都会相助。
朝中那些反对者即便想阻挠,也得顾忌民心所向。如今已开始为流民分配土地,厘清百姓田产归属。
朝廷诏令迅速下达,清查出的隐田尽数充公。
其中三成以低价租给各地流民,并责成当地官府协助安家落户。
流民问题一直令朝廷头疼,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大乱。
此番妥善安置,太上皇与承元帝都松了口气。
虽不能返回原籍,但各地安居亦是良策,待天下太平再议人口分布之事。
百姓在新法实施中获益匪浅,终于明白多年来多缴赋税的缘由,看清了世家豪强的真面目。
如今对新法感恩戴德,改革的种子已在民间生根发芽。
聪慧的探春虽不谙外务,却敏锐地察觉关键:
行事不宜过急,当心对方狗急跳墙。兵法有云围师必阙,不妨留些余地......
贾颜眼前一亮:
三妹妹竟读兵书了?
探春娇嗔:
这话寻常人也知晓,莫非在你眼中我就是个愚钝妇人?
贾颜含笑低语:
三妹妹果然聪慧。我们正有此意,由德庸先生出面,先招揽部分轻罪犯人。
择其罪轻者,再选几个背景深厚却对新法有用之人,许其戴罪立功。
放出风声后,让走投无路者看到希望,避免玉石俱焚。
随后雍王与甄家率先行动,迫使其余世家纷纷效仿,江南局势就此稳定!
探春听闻后心中震动,虽知晓贾颜参与其中,却未料到布局竟如此深远。
更未想到此事竟涉及雍王与甄家,这两家怎会甘愿割舍利益?
林如海轻抚胡须,含笑说道:
“他们自然不愿放弃既得之利,但眼下形势所逼,不得不暂且低头。”
黛玉若有所思,轻声问道:
“如此说来,雍王府与甄家最初便已入局?且都知晓太上皇与陛下的谋划?”
“可如今策哥哥引他们入局,岂不是扰乱了太上皇与陛下的计划?这……”
林如海微微摇头,笑道:
“世间从无十全十美之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总有诸多变数。”
“况且太上皇与陛下着眼的是天下大势,而非一时得失。他们所虑的,唯有江山稳固!新法推行,正是为了大乾根基!”
黛玉聪慧过人,但毕竟年轻,沉思片刻方才领悟。
她虽出身显贵,当年进京途中也曾目睹百姓疾苦。这些年来盗匪横行, ** ,民不聊生。
无论新法成败,其中举措已让百姓重燃希望。以那二位的手段,假以时日必能拨乱反正,为日后真正的变革铺路!
黛玉由衷叹道:
“父亲明察秋毫。女儿原以为此番新法注定失败,参与者皆怀私心。未料竟有如此深意。治国如医病,需先寻根除弊,忍痛去腐。如今新法声势浩大,看似难以收场,实则已在民间埋下希冀。”
话锋一转,她又问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