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讨董檄文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在关东大地迅速引燃了反抗的烈焰。各地州郡太守、豪强势力,无论真心为国还是另有所图,皆在檄文的号召与大义的旗帜下蠢蠢欲动,厉兵秣马。天下目光聚焦于即将形成的讨董联盟,而远离中原纷争的幽州,却也在这股时代洪流的冲击下,迎来了权力格局的微妙变迁。
洛阳,相国府。
董卓虽暴虐,却并非全然无智。他深知自己废立皇帝、独揽朝纲的行径已犯众怒,关东诸侯的异动他亦有所察觉。在全力准备应对关东威胁的同时,他也需稳住后方,尤其是北疆重镇幽州。前任州牧刘焉,虽已因内部斗争而威信扫地,实权尽失,但其毕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州牧,且其子刘和在幽州势力已成,若生异心,与关东联军南北呼应,将是大患。
(董卓内心:刘焉老儿,其子刘和坐拥强兵,不可不防!需将其调离幽州,另派一心腹或易于掌控之人前去。)
然而,直接任命西凉嫡系或强行空降,恐激变生乱。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一个既能安抚幽州人心,又能一定程度上牵制刘和,且名义上说得过去的人选。
于是,一个名字进入了董卓的视野——刘虞。
刘虞,字伯安,乃东海恭王之后,正牌的汉室宗亲,论辈分还是刘宏的皇叔。其人历任幽州刺史、甘陵国相,在幽州素有威望,以仁政宽厚、清名廉洁着称,尤其善于安抚幽州的乌桓、鲜卑等异族。将其派回幽州,既符合“宗亲镇边”的传统,又能以其清望稳定局势,更可借其可能与刘和产生的政见分歧,起到牵制作用。
至于刘焉,正好借此机会明升暗降,调入京城闲置。
一道以朝廷名义发出的诏书迅速拟定:迁刘焉为太常(九卿之一,掌管礼乐社稷,地位清贵但无实权),即刻回京赴任;任命宗正刘虞为幽州牧,镇抚北疆。
诏书抵达蓟城,卧病已久的刘焉接到旨意,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是董卓的调虎离山之计,自己此去洛阳,无异于脱离根基,生死难料。但诏命难违,加之自身在幽州已无立足之地,只得长叹一声,在寥寥旧部的护送下,黯然离开这片他经营多年的土地,走向未知的洛阳。
不久后,刘虞轻车简从,抵达蓟城,接任幽州牧。他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温和,举止间带着儒雅长者之风,与刘焉的深沉、刘和的锐利截然不同。他的到来,受到了幽州部分渴望安定、厌恶战争的士族和民众的欢迎。
(刘虞内心:幽州屡经战乱,民生凋敝,当务之急乃与民休息,宣示朝廷恩德,怀柔乌桓、鲜卑,保境安民,而非轻启战端。)
刘虞就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安抚幽州内部实力最强的刘和。他深知刘和手握强兵,战功卓着,在军中和民间威望极高,且刚刚经历了清除刘璋、逼父交权的内部斗争,锋芒正盛。强行压制绝非良策。
于是,刘虞审时度势,主动向朝廷(实为董卓)上表,以刘和“平黄巾、破乌桓、安靖地方有功”为由,正式表奏刘和为右北平太守,并认可其此前掌握的兵权,使其名正言顺地统领本部兵马,镇守幽州东部防线。
此举既是示好,也是稳住刘和的必要手段。
渔阳郡守府内,刘和接到了刘虞的任命文书以及其私下传来的友善信息。他摩挲着手中的帛书,眼神深邃。
(刘和内心:刘伯安此举,倒也在意料之中。他需要稳定,我需要名分。右北平太守,兼领兵权……倒是让我更加名正言顺。只是……)
刘和很清楚刘虞的施政理念。刘虞主张的是“仁政”、“怀柔”,希望通过德行感化和经济利益笼络乌桓、鲜卑,减少边境冲突,恢复民生。这与刘和凭借“洞察之戒”知晓历史走向、主张积极备战、必要时以武力彻底解决边患、并准备南下参与中原争霸的战略,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
(刘和内心:怀柔?对豺狼怀柔,只会让其觉得你软弱可欺!乌桓、鲜卑,畏威而不怀德!唯有打断他们的脊梁,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况且,天下即将大乱,幽州岂能偏安一隅?刘虞之策,守成或可,进取不足!)
他能够感受到,刘虞的任命背后,那温和目光下所隐藏的制约意图。刘虞希望他能安于右北平太守之位,守住东线,不要轻举妄动,更不要将幽州拖入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泥潭。
“多谢州牧大人提拔。”刘和面上不动声色,对刘虞的使者表示了感谢,并承诺会尽心治理右北平,保境安民。但他心中已然明了,自己与这位新任顶头上司之间,因战略理念的差异,一道无形的裂痕已然产生。
矛盾,初显。
刘和恭敬地送走了使者,转身回到地图前。他的目光越过右北平,扫过整个幽州,最终定格在南方的中原大地。
(刘和内心:刘虞有刘虞的幽州,我刘和,有我的天下!右北平太守……这个位置,正好可以作为我下一步行动的跳板。董卓要讨,天下,也要争!)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构思如何在刘虞的怀柔政策与自己积极的战略之间,找到平衡,乃至最终占据主动。幽州的内部,在新的背景下,一场关于未来走向的无声博弈,已然开始。
喜欢幽州铁骑:开局替刘备结拜了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幽州铁骑:开局替刘备结拜了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