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把手机塞回裤兜,屏幕刚暗下去,他就转过身朝控制台走。娜娜正低头往终端里传数据,手指滑得飞快。苏珊站在她旁边,手里捏着笔,时不时记两下。卡尔靠墙站着,一只手扶着梯子,另一只手拿着空水瓶,在指间转来转去。
“练完了。”陈浩说,“接下来该算账了。”
“算什么账?”卡尔抬头,“我没超支。”
“不是钱的事。”陈浩拉开椅子坐下,“是命的事。我们刚才跑得快,不代表真安全。得知道到底哪儿硬,哪儿还漏风。”
娜娜抬眼:“你要做综合评估?”
“对。”陈浩点头,“光看演练结果太浅。围墙扛不扛撞,门关得严不严,警报灵不灵,人反应快不快——这些都得摆在一起看。不然咱们就是瞎猫碰死耗子。”
苏珊把本子合上:“那你打算怎么评?凭感觉?”
“我不靠感觉。”陈浩看向娜娜,“咱有脑子,还是带数据库的。”
娜娜没说话,但已经调出后台界面。一串串文件夹弹出来,标着日期和编号。从围墙承重测试到门窗密封记录,从地道支撑结构图到两次演练的动作轨迹对比,全都在列。
“你存了这么多?”苏珊有点惊讶。
“系统要求定期归档。”娜娜说,“所有建设节点、检测报告、响应日志,我都保存了原始数据。”
“挺好。”陈浩笑了,“现在就是用的时候。”
屏幕上开始加载模型。进度条缓慢推进,旁边跳出提示:正在生成防御力指数雷达图。
卡尔凑过去:“这玩意儿能打几分?”
“满分一百。”娜娜说,“目前计算维度包括物理防护、预警能力、应急响应、结构稳定性和团队协同五项。”
“听起来像考试。”卡尔嘀咕,“我最怕考试。”
“你这次不用写答案。”陈浩说,“你就是答案。”
卡尔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那我岂不是标准模板?”
“差不多。”苏珊拍他肩膀,“基地唯一一个踩过所有坑还活着回来的人。”
“谢谢啊。”卡尔翻白眼,“我争取下次别再卡腿。”
数据加载完成,屏幕切换成一张三色雷达图。五个角分别代表一项指标,绿色区域占了大半,只有一个小角泛着黄光。
娜娜开始讲解:“围墙抗冲击等级已提升至八级,可抵御大型物体连续撞击。警报系统响应时间压缩至两点一秒,误报率下降七十六个百分点。地道加固后稳定性评分九点三分,接近极限值。门窗经高压喷淋测试,密封性提高四倍以上。”
她顿了顿,看向最后一项:“团队平均应急响应时间从首次七分十五秒降至三分零九秒,路径偏移减少八十三次,协同效率提升百分之六十七。”
卡尔盯着全绿的图表,忽然伸手点了点:“等等,这不是铜墙铁壁是什么?”
“不是铜墙铁壁。”陈浩摇头,“是比以前结实多了。”
“你还挑毛病?”卡尔不信,“哪还不行?”
陈浩看向娜娜:“报告最后一页写了啥?”
娜娜调出备注栏:“部分外围传感器仍依赖临时供电,电力波动可能导致监测中断。”
“瞧见没?”陈浩指着那行字,“灯亮着不代表电稳。咱们现在像是穿了防弹衣跑步,但鞋带没系紧。”
“可那只是小问题。”苏珊说,“其他地方都达标了。”
“就是因为其他地方都好了,才更要盯住这点破事。”陈浩说,“灾难不来则已,一来就专挑缝钻。”
屋里安静了几秒。
然后卡尔伸了个懒腰:“所以意思是,我们挺强,但不能躺平?”
“没错。”陈浩站起来,“以前是慌着躲,现在是知道怎么躲。这不是终点,是新起点。”
苏珊低头在本子上写下“综合评分:86.7”几个字,画了个圈。
“比我预想的高。”她说。
“我也以为会更低。”娜娜补充,“实际数据优于多数预测模型。”
“那说明我们进步了。”陈浩靠在桌边,“不是运气好,是真干出来的。”
卡尔走到屏幕前,盯着那个黄色的小角看了半天。
“你说的那个临时供电……”他问,“换电池麻烦吗?”
“不麻烦。”娜娜回答,“但需要人工更换,每两周一次。”
“那我去。”卡尔说,“反正我晚上睡不着,顺路就能办。”
“你倒积极。”苏珊笑。
“没办法。”卡尔耸肩,“我现在知道自己是重要资产了,得珍惜。”
“你终于认清现实了。”陈浩说。
“早认清了。”卡尔哼了一声,“我只是懒得承认。”
娜娜继续刷新后台数据流,各项参数平稳跳动。监控画面里,演练场空无一人,烟雾散尽,地面湿痕正在风干。避险舱门口的标识牌反着光,红底白字清晰可见。
“行为预测模型更新完成。”娜娜轻声说,“下一次有效避险成功率预计为百分之九十一点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