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陈浩就扛着一根木棍出了门。
他昨晚没睡好,脑子里全是墙的事。屋顶还在滴水,但他顾不上。
娜娜跟在他后面,手里抱着一台平板,屏幕已经亮了。苏珊和卡尔慢一步,一个拿着卷尺,一个拎着铁锹。四人站在基地外圈的泥地上,脚底下踩着台风留下的烂摊子。
“从这儿开始。”陈浩用木棍在地上划了一道,“先量一圈,看哪块地能打桩,哪块得绕开。”
没人反对。
他们沿着边界走,陈浩每到一处地形变化的地方就插根树枝。北边是硬土坡,踩上去不陷脚;南边一片湿泥,铁锹一插到底;西边更糟,地表裂了几道缝,像是被什么重物压过。
“这地方没法统一修。”苏珊蹲下看了看,“不同地段得用不同办法。”
“我知道。”陈浩点头,“所以咱们不能照搬一种方案。”
回到主厅,白板已经被擦干净。陈浩拿起笔,在上面画了个不规则的圈,标出四个区域。
娜娜把平板连上投影,调出三套围墙设计方案。
“A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她指着第一张图,“抗风抗震,寿命十年以上。”
“听着不错。”卡尔说。
“但需要钢材二十米,水泥四十包,砂石五百公斤。”娜娜补充。
苏珊立刻摇头:“我们没这么多材料。”
“B型,模块化钢架填充墙。”娜娜切换画面,“组装快,适合松软地面,可拆卸重复使用。”
“那这个呢?”卡尔问。
“抗风能力弱。”娜娜说,“八级风以上可能变形。”
“我们这儿一年至少刮三次八级以上风。”苏珊说,“等于白搭。”
“C型,本地材料夯土墙。”娜娜放出第三张图,“以黏土、碎砖、稻草混合夯实,成本最低,施工简单。”
“听起来靠谱。”苏珊说。
“但每年需维护两次。”娜娜说,“暴雨后容易塌陷。”
屋里安静了几秒。
“A太贵,B不结实,C要常修。”陈浩摸了摸下巴,“没一个是完美的。”
“那就别选。”苏珊说,“我们又不是非得用现成的。”
“你是说……改?”卡尔抬头。
“把它们拼起来。”苏珊指着白板,“核心区用A型,保证安全;中间过渡用B型,快速搭建;外围试C型,省材料。”
“拼凑?”卡尔皱眉,“到时候维护谁管?标准都不一样。”
“谁主张谁负责。”陈浩突然开口。
两人看向他。
“你说夯土好,那你来设计怎么防雨防裂。”陈浩看着苏珊,“卡尔觉得必须结实,那核心区由他盯着建。娜娜提供技术支持,我协调进度。”
苏珊想了想:“行。我可以加一层防水涂层,试试看能不能撑久点。”
“我也不是不同意。”卡尔说,“但要是出了问题,别怪我没提醒。”
“不会。”陈浩笑,“你说了算的地方,你自己担责。”
娜娜已经开始调整数据。屏幕上,新的结构图慢慢成型:北段厚实坚固,中段轻巧规整,南段略显粗糙但占地最广。
“命名为‘混合防御体系v1.1’。”她说,“各段交接处已标注技术参数。”
“等等。”苏珊忽然站起来,“如果分段建,接口怎么办?两种材料接在一起,受力不均,时间一长容易裂。”
“加过渡桩。”娜娜回答,“在连接点打入加固立柱,深度增加百分之三十。”
“那还得多挖坑。”卡尔说,“人力跟不上。”
“我们可以先做一小段试试。”陈浩说,“比如北面五十米,先搞个样板。”
“样板也需要完整流程。”苏珊说,“材料、工具、工序都不能少。”
“那就列出来。”陈浩拿起笔,“现在就开始。”
娜娜调出施工流程表,一项项列出:清场、放线、挖基槽、铺垫层、立模、浇筑或组装。
“最难的是地基。”她说,“目前土壤含水量高,直接施工会影响稳定性。”
“那就晾几天?”苏珊问。
“等不了。”陈浩摇头,“天气不稳定,再来一场雨,更麻烦。”
“可以人工排水。”娜娜说,“挖浅沟引导水流,加快干燥速度。”
“这活儿不小。”卡尔说,“四个人干,至少三天。”
“总比墙倒了重新来强。”陈浩说,“我们现在累一点,以后才能少折腾。”
苏珊低头记了几个字,然后抬头:“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哪种方案真有效?”
“测试。”娜娜说,“建成后进行压力模拟,观察形变情况。”
“拿什么测?”卡尔问,“我们没仪器。”
“有办法。”陈浩笑,“找块废铁皮,绑绳子,甩着往墙上砸。砸不动,说明结实;砸穿了,回头补。”
屋里静了一瞬。
苏珊噗嗤一声:“你这是拿命在试工程?”
“反正我不上去。”卡尔说,“让机器人去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